
《大众传播学:媒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大众传播媒介为切入点,对现代大众传播学进行一般的介绍,突出研究媒介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媒介与人类社会的适应和反作用关系。同时介绍了现代大众传播学产生发展的基本过程,代表性人物及其主要观点,以及传播学的主要内容和学术流派,并结合大众传播的实践过程分别对传播者、受众、传播过程、传播效果、传播方法与技巧等进行了通俗讲述。
《大众传播学:媒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适合作为大学生教科书,同样适合从事大众传播专业工作的人员阅读。
编辑推荐
《大众传播学:媒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段京肃,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兼任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传播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传播学分会副理事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理论,侧重于传播与社会发展、媒介研究、媒介素养研究等。代表性著述有《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期刊影响力研究报告(2000-2004)——基于CSSCI的分析》、《社会发展中的阶层分化与媒介的控制权和使用权》。《媒介素养导论》、《传播学基础理论》等。曾获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教学成果一等奖、青年教师成才奖、中国新闻教育韬奋园丁奖等奖励。 目录
绪论/1
上编
第1章 媒介、符号、人/9
1.1 人是符号的动物/10
1.2 符号和媒介影响人、改造人/15
1.3 物质文化向符号文化和媒介文化的过渡/19
1.4 媒介是国际政治、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有效手段/25
1.5 媒介与信息力/30
[关键词]/35
[互动与思考]/35
第2章 传播的领域界定和大众传播/36
2.1 自我传播/37
2.2 人际传播/40
2.3 群体传播/44
2.4 组织传播/46
2.5 公众传播/53
2.6 大众传播/54
2.7 跨文化传播/57
[关键词]/58
[互动与思考]/58
第3章 大众传播媒介产生发展的过程/60
3.1 交流的需要取决于主观还是客观?/61
3.2 前语言时期有媒介吗?/63
3.3 语言的作用有多大?/65
3.4 文字是永恒的吗?/67
3.5 印刷术的最大获益者是谁?/71
3.6 电子媒介改变了生活/76
3.7 互联网和多媒体不是媒介发展的终点/82
3.8 媒介将持续“流”下去/85
3.9 大拇指突然忙碌起来/87
[关键词]/90
[互动与思考]/90
第4章 大众传播媒介与环境的正反关系/91
4.1 环境决定媒介的形成/92
4.2 环境决定着传播观念和传播内容/96
4.3 媒介改造了环境/99
4.4 媒介正在制造环境/102
4.5 媒介环境理论/105
[关键词]/113
[互动与思考]/114
第5章 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作用/115
5.1 掌握大众传播媒介和传播技能是社会地位的标志/116
5.2 大众传播媒介周围的特殊社会群体/120
5.3 新媒介催生了新阶级/124
5.4 “信息原住民”的出现和“数字鸿沟”/127
5.5 媒介与文化的多元化/130
5.6 人是媒介的奴隶吗?/134
[关键词]/138
[互动与思考]/138
第6章 大众媒介的种类和媒介融合/140
6.1 传统媒介会消失吗?/141
6.2 传播的媒介和欣赏的媒介/146
6.3 什么样的媒介是“万能”的?/149
6.4 世界戴在手腕j2/153
6.5 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156
[关键词]/158
[互动与思考]/158
第7章 大众传播媒介的势利与控制/159
7.1 大众传播媒介面前可能人人平等吗?/159
7.2 花环下的侵略/163
7.3 今天的大众传播媒介贫富通吃/167
7.4 大众传播媒介扒光了人们的衣服/169
7.5 对大众媒介的忧虑/172
7.6 媒介最终听谁的?/174
[关键词]/180
[互动与思考]/81
第8章 新、旧文化冲突中的大众传播媒介/182
8.1 大众传播媒介到底是谁的?/183
8.2 传统文化在大众传播媒介中的积淀/185
8.3 进入新生活的大众传播媒介/188
8.4 “大众媒介毒如蝎”/191
8.5 警惕媒介崇拜/196
[关键词]/198
[互动与思考]/199
第9章 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和社会阶/200
9.1 东西之间强弱分明/201
9.2 同样的钱办不了同样的事/212
9.3 资金短缺,投入回报周期太长/214
9.4 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216
9.5 缺乏有权威的“意见领袖”/219
9.6 无大投入则无大产出/220
9.7 观念落后,不容否认/222
9.8 大众传播事业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223
[关键词]/224
[互动与思考]/225
下编
第10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229
10.1 传播效果理论的由来和重要性/229
10.2 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内容/231
10.3 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234
10.4 传播学效果研究的主要观点/242
10.5 议程设置理论/245
10.6 知识沟理论/251
10.7 “沉默的螺旋”理论/256
10.8 培养分析理论/259
10.9 媒介霸权理论和电视暴力理论/264
[关键词]/265
[互动与思考]/266
第11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研究/267
11.1 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位置与作用/267
11.2 受传者的分类及其特点/272
11.3 受众的权利和对传播的要求/276
11.4 受众对传播活动的主动控制/282
11.5 受众对传播过程的被动控制/286
11.6 受众的培养与改造/289
[关键词]/290
[互动与思考]/291
第12章 大众传播活动的传播者/292
12.1 传播者的地位及其产生和发展/293
12.2 传播者的工作内容/300
12.3 传播者的权利和社会责任/305
[关键词]/308
[互动与思考]/308
第13章 大众传播的方法与技巧/309
13.1 传播方法与技巧的作用和运用的要求/309
13.2 基本的传播方法/312
13.3 传播活动中方法与技巧的运用/317
[关键词]/324
[互动与思考]/324
第14章 传播学及其研究方法/325
14.1 传播学诞生的社会条件/325
14.2 传播学的发展及其理论的分支/334
14.3 传播学在世界的发展/338
14.4 传播学研究的方法简介/345
[关键词]/347
[互动与思考]/347
参考文献/348
后记/354 文摘
版权页:
笼统地说,受众都是信息传播活动中接受信息的一方,他们的特点和在传播活动中的表现也应该是一样的。但事实上,受众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在完全相同的传播环境中,面对完全相同的媒介和传播内容,不同的受众也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也正是因为受众的情况极其复杂,造成了传播机构和传播者工作的难度。再完美的传播计划和传播内容,在面对受众时都可能顾此失彼,无法满足每个受传者的要求。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市场调查和市场研究中,对不同类型受众的关注已经是极为重要的内容。近些年来,我国许多大众传播媒体或委托专业公司,或自己亲自动手,展开了有一定规模和深度的受众调查与研究,其中主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受众的分类和他们各自的特点。
11.2.1 按人口学要素进行的分类
这是根据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的分类,也是最基本、最容易的一种分类,但又是媒介最需要的、最有实用价值的一种分类。在任何一家传播媒体那里,受众所表现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及其差别,都是要考虑的第一位的因素。在这一分类中,受众的主要类型是:
按性别的分类,有男性受众和女性受众;
按年龄的分类,有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等受众;
按民族的分类,有不同民族的受众,如在我国有汉族受众和少数民族受众;
按职业的分类,有工、农、商、学、兵等不同职业的受众;
按国籍的分类,有本国受众、外国受众和无国籍受众;
按文化程度的分类,有受过不同层次教育的受众和没有文化的受众;
按政治态度、宗教信仰的分类,有不同政治态度或不同宗教信仰的受众。
这些分类要素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不同于他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他人无法替代的。这些要素对形成人们各自的性格和心理特征都极其重要。
ISBN | 9787301168585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段京肃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