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价书)现代汉语受事宾语句研究 [平装] 978780668815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现代汉语受事宾语句研究》广泛运用了原型范畴理论、构式语法、格语法、配价语法等语法研究方法,重新界定了现代汉语受事宾语句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了典型及非典型受事宾语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及三者在各类受事宾语句形成过程中的制约作用及次序。在研究中,坚持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动态和静态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原则,着重探讨了在汉语受事标记过度使用现象的形成过程中不同制约因素之间的联系,认为语言运用的经济原则是该现象形成的终端制约因素。《现代汉语受事宾语句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使受事宾语句研究从广度和深度上有很大的拓展和创新。
编辑推荐
《现代汉语受事宾语句研究》:典型受事宾语句;非典型受事宾语句;受事宾语句的典型性强弱等级及其多维分析;配价理论视角下的受事宾语问题;语法研究中的等级化观念。
作者简介
张云秋,女,1962年12月生,黑龙江人。1990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并获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并获文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学。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语言》执行主编。主要从事语言学理论、汉语语法学、认知语法及语言习得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合著出版《语法理论纲要》,在《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汉语学习》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序 引言 一、定义 二、已有的研究倾向 三、研究的意义和范围 四、语料来源 第一章 相关研究的历史、现状及评价 一、宾语的界定问题 二、宾语的类型 三、宾语的位置 四、近期研究情况 第二章 理论方法及受事宾语的类型 一、理论方法 二、受事宾语句的类型 第三章 典型受事宾语句 一、典型受事宾语句的范围 二、典型受事宾语句的语义、句法特征 三、典型受事宾语句的认知分析 四、小结 第四章 非典型受事宾语句(1) 一、材料成分 二、工具成分 三、方式成分 四、小结 第五章 非典型受事宾语句(2) 一、动词后面处所成分的性质 二、处所宾语句的多角度分析 三、处所宾语句的语用功能及形成机制 四、小结 第六章 非典型受事宾语句(3) 一、动机宾语的范围 二、动机宾语句的语义特征和句法表现 三、动机宾语句形成的语用动因及机制 四、小结 第七章 受事宾语句的典型性强弱等级及其多维分析 一、受事宾语的典型性强弱等级 二、受事宾语典型性强弱等级与动词的关系 三、典型受事宾语句向非典型受事宾语句的扩展 四、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 五、小结 第八章 配价理论视角下的受事宾语问题 一、理论背景 二、原则和方法 三、宾语位置上的配价成分 四、小结 第九章 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语法研究中的等级化观念 一、原型范畴观 二、语法特征的等级化研究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思路自成一格,提出了一些富有创意的见解,分析相当细致,解释也言之成理。我觉得,此书以下一些内容是值得重视的: 一、认为“主-动-宾”结构式本身具有独立自主的意义,来源于不同的名词性的动词后的宾语具有语义上的共性,即“受事性”。指出这种共性是由结构式或者说是句法位置赋予的。用典型范畴理论解释了受事宾语内部的差异,即它们都是受事宾语这一范畴的成员,只不过有的是具有典型性(或曰原型性)的中心成员;而有的是非典型性(典型性不那么强)的边缘成员。据此把受事宾语句分为两大类:典型受事宾语句和非典型受事宾语句。 二、认为典型受事宾语是人们理想认知模式的反映,在结构式的形成过程中起到示例的作用;而非典型受事宾语则以典型受事宾语为样本,并通过宾语化这一语法过程而形成。认为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材料、方式、工具以及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原因、目的等名词性词语一旦置于动词后面作宾语,就获得了受事的某些特征,因此可以把它们归人“受事宾语”,但是它们是受事范畴中的非典型性的成员。并指出语法结构的经济原则是形成并制约宾语语义角色多样性的语用因素。 三、分析了各类受事性宾语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各类受事宾语的受事性的强弱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论述,认为“受动性”是判断动词后一个名词性成分是杏具有受事性的标准,而“变化性”则是判断受事性强弱的主要标准。据此分四个级别给出了各类受事宾语句的典型性强弱等级序列。
ISBN9787806688151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作者张云秋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