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翻译家研究 [平装] 7561838840,97875618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中国近代翻译家研究》是对中国近代翻译家的一项描写性研究,具体采用个体与整体、宏观与微观、评述与分析、梳理与归纳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译者生平与译事、译者译论阐释、翻译文本分析三个方面,对近代翻译家典型代表进行考察,显现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第二部分从近代翻译家拟译文本选择、翻译策略选择、翻译文体生成、翻译规范制约以及对中国文学文化现代转型影响五个方面,对近代翻译家整体进行描写,突显他们之间的时代共性。
编辑推荐
《中国近代翻译家研究》:他们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游走于东西文化之间,他们用敏锐的目光,捕捉西方的文明,他们用犀利的言语,警醒沉睡的国人,东方与西方,因他们而架起桥梁。
作者简介
杨丽华,女,1982年生,江西临川人,2004年6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07年6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2008年9月至今在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翻译大家蒋坚松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多项,在全国核心及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文学翻译类研究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绪论 上篇 第一章 翻译家严复 导言 第一节 严复生平及译事 第二节 严复译论阐释 第三节 严复翻译文本分析 结语 第二章 翻译家梁启超 导言 第一节 梁启超生平及译事 第二节 梁启超译论阐释 第三节 梁启超翻译文本分析 结语 第三章 翻译家林纾 导言 第一节 林纾生平及译事 第二节 林纾译论阐释 第三节 林纾翻译文本分析 结语 第四章 翻译家马君武 导言 第一节 马君武生平及译事 第二节 马君武译论阐释 第三节 马君武翻译文本分析 结语 第五章 翻译家鲁迅 导言 第一节 鲁迅生平及译事 第二节 鲁迅译论阐释 第三节 鲁迅翻译文本分析 结语 下篇 第六章 翻译目的论关照下近代翻译家拟译文本的现代取向 导言 第一节 翻译目的论概述 第二节 近代翻译家的翻译目的 第三节 近代翻译家拟译文本的现代取向 结语 第七章 近代翻译家翻译策略选择 导言 第一节 创造性叛逆 第二节 创造性叛逆翻译策略的具体表现 结语 第八章 近代翻译家的翻译文体生成 导言 第一节 翻译文体生成的显性机制 第二节 翻译文体生成的深层机制 结语 第九章 近代翻译家与翻译规范 导言 第一节 翻译规范论概述 第二节 期待规范对近代翻译家的制约 结语 第十章 近代翻译家与中国文学文化现代转型 导言 第一节 近代翻译家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 第二节 近代翻译家与中国文化现代转型 结语 卷尾语 附录近代主要翻译家研究资料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其次,我们再来看“信达雅”三者各自的内涵。人们关于“信”的理解是大体-致的,即指“意义不倍本文”。用现代汉语阐述,就是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对于“达”,人们的理解也是大体-致的。“达”是指通达、明达,就是把原文的内容,包括意义、信息、精神、风格等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使译文的读者能够充分理解原意。如果把它仅仅理解为“通顺”,则失之片面。“通顺”的着眼点在遣词用句方面,属文法、修辞的问题。严复的“达”是以意义的传达为本的,是服务于“信”的。关于“雅”的理解阐发,所遭遇的非议最多。严复认为“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这确实有保守的,甚至是复古的倾向。对此,我们固然要看到其时代和思想的局限,但也要看到其合理成分。只要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严复的翻译目的,就会了解他的说法不无道理。他所译的是西方有代表性的政治、经济、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重要著作,他的读者对象是当时国内的士大夫阶层及上层人物,即他说的“读中国古书之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这是严复在当时的形势和任务面前作出的必然选择。 关于“信达雅”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人认为三者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其重要性依次递减,有人认为“信达”最重要,“雅”乃“信达”的附庸,也有人认为三者的关键所在乃“信”也。现在人们一般认为“信达雅”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三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常乃慰指出“信达雅”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他说:“信达雅三事并不仅是要兼顾并重,实有因果相生的关联:由信而求达,由达而至雅;雅是风格的完成,信是创作的基础,达是表现的过程、由信而至雅的桥梁
ISBN7561838840,978756183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丽华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