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派理论与国际关系史研究 [平装] 7301186290,97873011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英国学派理论与国际关系史研究》内容简介:英国学派(English schoo1)是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国际社会理论”著称于学术界,其最大理论特色是综合运用历史学、法学、政治学、哲学和社会学的方法来阐释国际政治。英国学派是基于现实主义、理性主义、革命主义三大思想传统对话的产物,实际上是以国际体系研究为基础,以国际社会理论为核心,以世界社会的可能性为论辩对象和理论扩展的潜在领域。 英国学派近年来在国际学术界影响越来越大,已经开始对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在国际学术界的主导地位构成强有力的挑战,对中国学者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编辑推荐
《英国学派理论与国际关系史研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部分 英国学派理论研究 文化与国际社会 世界历史、英国学派与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英国学派的历史发展 巴里·布赞与英国学派 英国学派与中世纪欧洲模式研究 欧洲经验与世界历史:英国学派的封闭性与开放性 国际关系与英国学派 第二部分 中国与国际社会:历史与现实 论作为国际体系的帝国 ——唐朝与阿拔斯王朝的比较 东亚封贡体系确立的时间 ——以辽金与高丽的关系为中心 中欧文明文化碰撞的另一页,1514-1793 中国崛起为负责任的大国”, 中国在国际经济法律与治理中 对多边主义的态度 第三部分 国际关系史专题研究 苏俄外交政策与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我们是谁?威尔逊、一战与美国国家身份的重塑 和谐本位的国家利益与国际关系的法治转型 查尔斯·曼宁与集体体系的理论建构 21世纪国际秩序治理构想 欧洲认同的建构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基辛格均势外交论析 东亚国际关系的历史学分析 超越“威斯特伐利亚束身衣 ——以英国学派视角审视国际体系 浅谈国际关系史编纂中的国家中心主义倾向 历史学与国际关系理论:从历史“叙事”到分析“叙事” 从英国学派理论看东北亚国际社会构建 作为历史学家与国际关系学家的马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权力的和平转移 国际关系中的历史:作为欧洲视角的英国学 民主规范对非洲之角的作用
文摘
版权页: 第三阶段的先锋模式历史叙述遵循了非稳定性假说,由此导致悲观看法。去殖民化使国际社会的成员数量增加了两倍,将许多政治虚弱、经济不发达的后殖民国家引入国际社会。通过淡化欧洲从前在全球的优势地位,去殖民化削弱了国际社会的文化根基。现在世界上所有的文化无论影响力大小都被纳入其中,这就使怀特关于文化凝聚力与国际社会的关系问题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正如雷默(Riemer)和斯蒂维奇蒂斯(Stivatchtis)所言:“在国际体系中运行的无政府状态的逻辑已经将各国纳入到国际社会中,一旦进入国际社会,文化逻辑就已决定了各国融入国际社会的程度。”依据这一推理,如果存在文化差异,那么国际社会的整合力量只能是微弱的,冷战是一个极好的事例,它意味着大国间剑拔弩张进一步削弱了国际社会。 注意上述三个阶段的解释都是如何以欧洲为中心的。特殊形式的威斯特伐利亚国际社会的原始发生(pristine emergence)使欧洲发挥了基础性作用。随后欧洲人就把这种国际社会向外推进到世界其他地区,通过高人一等的军事力量和文化实力强行推销其“文明标准”。欧洲以自己的政治经济形象对世界其他地区进行重塑。在第三阶段,欧洲将某些政治与文化地盘让给了其他地区,但是它依然保持着先驱者身份,一方面是作为形成中的世界权力的核心,另一方面是通过将其内部价值观(人权、民主与市场)强加给国际社会其他成员,以继续推进国际社会的日程。在第三阶段,先驱者的活动不再主要通过军事征服手段,不过仍然可以运用其他手段发挥影响力,因为不均衡的权力分配使得强者可以通过软形式的胁迫对弱者施压,通常将一些“附加条件”应用于如下领域:获得外交承认、援助、贷款、市场、武器和各种俱乐部(最典型的是北约、欧盟、世界贸易组织和各种各样的“G”团体)的成员身份。
ISBN7301186290,978730118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