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本论〉与中国经济理论热点》内容简介:《资本论》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是融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同时又是马克思毕生所作的两大贡献——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统一。因此,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著。《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主线,逻辑严密、生动科学地论证和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历史阶段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产生、成长、发展直至解决的历史必然性,论证了无产阶级怎样从自在的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成为解决这一历史性矛盾的决定性力量,人类社会也因而必然会从资本主义社会转入新的社会——科学的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可见,《资本论》的理论实质就在于它揭示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所依据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推动这一过程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人民,劳动人民。因此,《资本论》成了“工人阶级的圣经”,它所阐述的基本理论,也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这些真理将以不同的实现形式不断得到充实、发展和完善。有些人并没有读过《资本论》,但却断言《资本论》是100多年前写的书,因而已经完全过时了。这种形式逻辑上的推论,只能说是出于无知。
编辑推荐
《〈资本论〉与中国经济理论热点》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序
作者的话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卷简介
第一章 劳动价值理论
一、原著的基本脉络
第一章 简介
第一童内容要点
(一)商品
(二)货币
第一章 难点解释
如何理解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二、理论热点问题探讨
知识经济条件下劳动价值论新探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一、原著的基本脉络
第二章 简介
第二章 内容要点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二)剩余价值的源泉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四)剩余价值牛产理论的完成
第二章 难点解释
如何理解“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相同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这一论述与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是否一致?
二、理论热点问题探讨
(一)对劳动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是商品乃至资本问题的探讨
(二)对“资本”范畴适用范围的思考
第三章 资本积累理论
一、原著的基本脉络
第三章 简介
第三章 内容要点
(一)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的实质
(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三章 难点解释
如何理解“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二、理论热点问题探讨
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述与
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问题探讨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二卷简介
……
第三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各种商品能够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说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东西。这种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是它的天然属性,因为商品的天然属性只是使商品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使用价值,而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因而在量上不能进行比较。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就只剩下一种属性,即它们都是劳动的生产物,因而“有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23.51)这个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可见,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价值则是商品交换价值的内容。’③商品的价值量的规定.商品价值的实体是劳动,因而它的量只能由劳动的量来计量。一个商品的价值量不由个别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而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量。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3.52)这就是说,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一定的时期内,社会上大多数商品生产者在大致相同的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劳动强度的情况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在商品生产者背后,通过市场竞争自发形成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决定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力是指劳动者的劳动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通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ISBN | 9787503519611 |
---|---|
出版社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作者 | 张燕喜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