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京剧史(套装共4册)》包括:《中国京剧史(上卷)》、《中国京剧史(中卷)》、《中国京剧史(下卷·第一分册)》和《中国京剧史(下卷·第二分册)》。《中国京剧史(套装共4册)》内容简介:中国京剧形成于北京,成熟于北京,因而后来定名为京剧。京剧形成迄今,虽然不过160年左右,但它集中继承了中国戏曲悠久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积累深厚,在北京崛起之后,逐渐流传全国,成为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京剧是在一些古老戏曲剧种的基础上,经过综合、丰富、融化、提高而形成的。它比较完整、鲜明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造就了众多的杰出人才,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由于历史上的种种社会原因,京剧几经盛衰。新中国成立以来,执行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京剧获得了新生命。
编辑推荐
《中国京剧史(套装共4册)》是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上卷
绪论
第一编 京剧孕育形成(约1790-约1840)
第一章 京剧形成的社会环境
第一节 政治、经济、文化概貌
第二节 北京剧坛面貌
第二章 徽调、汉调在北京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四大徽班进京
第二节 汉调进京给徽班带来的变化
第三章 京剧形成
第一节 徽班进京后演变的四个阶段
第二节 京剧形成的标志
第三节 北京民间演剧情况
第四章 京剧形成的历史原因
第二编 京剧逐渐成熟(约1840一约1917)
第五章 京剧成熟的社会环境
第一节 政治、经济概貌
第二节 思想文化状况
第六章 京剧从形成到成熟的演进
第一节 “前三杰”到“后三杰
第二节 戏班体制的变化及其对京剧艺术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剧目的进一步京剧化
第四节 表演艺术的成熟
第五节 京剧音乐的成就
第六节 舞台美术的新趋向
第七章 促使京剧成熟的历史诸因素
第一节 观众与剧场、票友和科班
第二节 清代宫廷戏剧在京剧形成与成熟中的作用
第三节 梆子二簧“两下锅”
第四节 京剧艺人的社会组织
第八章 南派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京剧在上海的发展
第二节 南派京剧的形成
第三节 京剧女班和女演员的出现
第四节 清末民初上海的京剧科班和戏曲学校
第九章 京剧改良运动
第一节 文艺革新运动
第二节 京剧改良理论
第三节 京剧改良运动中的作家和作品
第四节 京剧改良运动的高涨和时装新戏的勃兴
第五节 时装京戏的特色及意义
第六节 京剧改良的衰微及其历史意义
第十章 京剧传向全国
第一节 京剧流布概况
第二节 京剧成为全国性剧种的原因
第三编 人物(上)(19世纪京剧界的人物)
第十一章 生行演员
第一节 余三胜
第二节 程长庚
第三节 张二奎 卢胜奎 薛印轩 王九龄
第四节 徐小香
第五节 俞菊笙 黄月山 李春来
第六节 谭鑫培 汪桂芬 孙菊仙
第七节 杨月楼 汪笑侬 王鸿寿
孙春恒
第八节 刘鸿升 潘月樵 许荫棠
第九节 夏月珊 夏月润兄弟
第十节 贾洪林 刘艺舟 王凤卿 时慧宝
第十一节 王楞仙 朱素云 德,君如
第十二章 旦行演员
第一节 胡喜禄
第二节 梅巧玲 罗巧福
第三节 时小福 方松林
第四节 谭志道 郝兰田
第五节 余紫云 陈德霖 王瑶卿
第六节 余玉琴 冯子和 毛韵珂
第七节 路三宝 田桂凤 杨小朵
第八节 龚云甫 谢宝云
第十三章 净丑演员
第一节 钱宝峰 庆春圃 徐宝成
第二节 何桂山 黄润甫 穆凤山
第三节 黄三雄 杨鸣玉 刘赶三
第四节 金秀山 刘永春 裘桂仙
第五节 李连伸
第六节 罗寿山 张占福
第十四章 剧作者
第一节 余治
第二节 观剧道人
第三节 沈小庆 刘三 史松泉
……
中国京剧史(中卷)
中国京剧史(下卷·第一分册)
中国京剧史(下卷·第二分册) 后记
本卷也和上、中卷一样,是集体劳动的成果。在长达十多年的编写过程中,除在北京、上海、天津、山西、四川、山东、河北、江苏、浙江、湖北、安徽、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陕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市、自治区进行广泛调查研究之外,还先后在北京、上海、烟台等地召开多次专题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始终得到了有关领导部门和广大京剧工作者的支持与厚爱。这激励着我们全体编写人员克服困难、数易其稿,终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前夕,将本书下卷编成,使全书得成完璧。 文摘
插图:
一直在北京剧坛占重要比重,为人们文化生活重要内容的昆腔戏,观众面进一步缩小,原昆曲观众转到京剧方面来了。
梆子当然还有相当阵地,但也已今非昔比,再也不是当年那种辉煌局面,观众也大见减少了。
这样,北京京剧的观众比起前一个时期来就有了发展。
从京剧形成的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头10年左右,京剧已在北京的舞台上活跃了半个世纪,京剧是北京观众培育起来的。而这半个多世纪的不断演出,反过来也培育着北京的观众,培育了他们的兴趣、口味,也积淀成相对固定的审美标准,给了京剧一定的美学规范。
随着京剧的传播,天津、山东、上海,以及河北、东北、武汉等地,京剧都日渐流行。这样,京剧的观众面当然更是成倍地扩大了。这样,“京剧”的名称,在20世纪20年代叫起来,逐渐为大家所承认,到20世纪30年代,更进而被奉为中国的国剧了。
京剧观众面扩大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京剧女观众的出现。
1900年以前,由于封建礼法的约束,妇女不能抛头露面,当然更不能到人多杂乱的剧场去听戏(家庭堂会除外)。《清稗类钞=》载:“京师戏园向无女座。妇女欲听戏者,必探得堂会时,另搭女桌,始可一往,然在洁身自好者,尚裹足不前也。”1900年以后,随着京剧女班的兴盛,同时也受到了晚清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影响,妇女公然买票入座,开始出现在京剧戏园的观众席上。至清末民初,这已相习成风。“光绪庚子,两宫西巡后,京师南城各处,歌舞太平如故也。辛丑和议成,巨室眷属悉乘未回銮前,
ISBN | 9787104012689 |
---|---|
出版社 | 中国戏剧出版社 |
作者 | 北京市艺术研究所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