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化主义在中国》内容简介:对19世纪之后的中国来说,“进化主义”是一服药力极强的“兴奋齐”,它令许多人着迷和信奉,为中国人提供了对未来的强烈乐观信念。这种信念,西方在19世纪末之前曾经历过。但是,正当西方对“进步性”进货的乐观情绪暗淡下来的时候,恰恰是中国对“进步性”进化充满信心的开始。历史时空的迅速转换,为理解进化主义盛行增加了捉摸不定的复杂性。西方“一战”的残酷事实,只是给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蒙上了一层薄雾。就像是“溺水者连稻草都抓”那样,中国知识分子对进化主义这一普遍的世界观,“根本上”并没有产生动摇,他是晚清以后中国知识界和思想文化领域中最强有力的精神符号之一,他是比“科学”这一符号兴起得更早并持久不衰的一种“神话”。他适合了众多人的口味,他被用来服务于不同的需要,自由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国家主义者、社会主义者、民族主义者等等,都在进货主义中找到了适合自己胃口的东西,找到了自己的护身符。 
                    编辑推荐
《进化主义在中国》为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 目录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总序
前言
导论 西方进化主义及其东渐
一 从古希腊到18世纪
二 达尔文:进化主义的突破及其震撼
三 进化主义的变奏
第一章 进化主义初传中国及其早期形态
一 进化主义初传中国
二 早期形态
第二章 中国进化主义与日本的中介作用
一 进化主义在日本
二 日本进化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三 日本进化主义著作的翻译
第三章 在天道与人道之间:中国进化主义的诞生严复进化主义的复合结构
一 游心进化主义的过程
二 “进化”原理及其普遍性
二 “进化”法则与“人道”世界
四 进化:“个体”、“群体”与“社会有机体”
五 进化或进步信念
六 社会改革合理性的进化尺度
第四章 进化主义与渐进“变法”思想康有为和梁启超的视角
一 “富强”之道一“变法”、“合群”、“进化”
二 “三世”进化历史图式
三 “竞争”、“乌托邦”与“种族论”
四 明证性:作为“公理”的“进化主义”
五 “合群”与“竞争”和“进化”
六 “强权主义”逻辑
七 进步乐观主义
第五章 进化主义与激进“革命”思想——以革命派和无政府主义者为中心
一 “进化”与“革命”
二 进化:“竞争”耶?“互助”耶?
三 进化:平等主义乌托邦
四 章太炎的“反进化主义”
第六章 进化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 “五四”人物、思潮与进化主义
二 作为“五四”激烈反传统的进化主义
三 进化之“源”及“人”的塑造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文摘
版权页:
用国家间激烈的“生存竞争”来为迫切需要的“变法”鸣锣开道,这是反复回响在康有为上清帝书中的声音。这表明康有为同严复和他的弟子梁启超一样,并不简单地把帝国列强对中国的强行和霸权,看成是一个孤立和偶然性的事件,而是把它放在普遍的国际竞争新秩序中来理解。这样,中国要获得永生和富强,就决不能求助于孤花自赏的封闭和平安无事的大一统,而只能通过参与并适应生存竞争新秩序来实现。受现实支配的康有为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渴望中国富强。“弱肉强食”、“优胜劣败”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道法则,深深地印在康有为(当然还有其他人)的意识中。像把“竞争”限制在一定历史阶段一样,康有为也把“优胜劣败”、“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看成是一种非理想社会的无奈.看成是据乱世或小康社会中的“现象”,他通过把他放在进化过程中的非理想历史阶段(“势之自然”)和向大同社会过渡的手段,使之获得现实存在的根据和正当性。如他这样说:“盖分并之势,乃淘汰之自然,其强大之并吞,弱小之灭亡,亦适以为大同之先驱耳。而德、美以联邦立国,尤为合国之妙术,令诸弱小忘其亡灭……他日美收美洲,德收诸欧,其在此乎!此尤渐致大同之轨道也。”[2]在以“强弱”定存亡的世界秩序中,除了“强”之外,无法再找到其他的生存之道。这样,康有为的“民族主义”就像严复和梁启超所意识到的那样,也主要表现为对“富强”的坚定不移的渴望。在“变法”时代,人们打出的“保国”、“保教”和“保种”的旗号,对救亡的呼吁,显然都是“民族,,意识的自觉和表现。但这一切最终都落实到“民族”何以富强这一根本主题上。把这同“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结合起来,就容易得到理解。
                    | ISBN | 9787642453 | 
|---|---|
| 出版社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作者 | 王中江 |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