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写作36术》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参阅和借鉴了一些同志已发表的有关文章,文中为说明论点的需要,用一定篇幅引用了新闻界前辈和同行们已发表的新闻作品有关段落,供广大读者学习参考。
编辑推荐
《新闻写作36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目录
1 求新术 新闻贵在出新意
2 求短术 一术一景一层天
3 求活术 音容笑貌跃纸上
4 求动术 此时无声胜有声
5 求变术 尺水兴波尽跌宕
6 求趣术 嬉笑怒骂皆文章
7 求特术 动人春色不须多
8 求气术 落笔生风走惊雷
9 求意术 着力追求意境美
10 剪裁术 剖开一个横断面
11 聚焦术 精心寻求“闪光点”
12 跳跃术 看似形散神则聚
13 夸张术 壮辞可得喻其真
14 联想术 由此及彼天地宽
15 悬念术 卖个“关子”抓人心
16 含蓄术 言有尽而意无穷
17 衬托术 烘云托月显主体
18 抒情术 真情催下读者泪
19 鸟瞰术 点面结合绘场景
20 绘景术 松间明月石上泉
21 染色术 淡妆浓抹总相宜
22 摹声术 声情并茂音韵美
23 点睛术 文眼一亮通篇明
24 反差术 比较之中找“反差”
25 用数术 巧用数字有学问
26 写话术 一语天然万古新
27 概括术 纳其大略择精要
28 解释术 新闻背景需说明
29 闲笔术 信手写来却传神
30 留笔术 留下空白任想象
31 开篇术 精笔细墨绘“凤头”
32 结构术 雕梁琢柱造“琼阁”
33 择例术 “一砖一瓦”慎选择
34 过渡术 起承转合有“舟”“桥”
35 照应术 前呼后应有“回声”
36 收尾术 媚语摄魂续“豹尾”
后记
重印后记 后记
这本小册子的写作,如果从最初搜集资料算起,已经历了十多个年头。然而,确定写它,并开始动笔,是近两年的事。
八十年代初,我在《人民海军》报社负责新闻业务刊物《人民海军通讯》(后改名为《水兵记者》)的编辑工作时,处于业务上的需要,开始留心积累散见在各新闻业务刊物上的有关资料,并渐渐引起了学习研究新闻业务的浓厚兴趣。在办刊之余,我陆续撰写了一些新闻采写体会性文章,并在一些新闻业务刊物上发表。这种兴趣持续几年,直到离开报社,由于工作环境变化,这方面的研究便告中断。后来,我将已发表的这一类业务研究文章结集为《实用新闻写作新探》(与人合著)一书,由海潮出版社出版。
有人说,创作灵感的产生有时需要某种外界的刺激。这话当然不是一条普遍规律,但是,我产生写这本小册子的最初念头,的确得益于一个偶然的启示。 文摘
借比喻表现事物的某种特征
夸张与比喻同为修辞手法,在许多情况下,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使用,借助比喻达到夸张的目的,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事物的某种特征。
通讯《金杯之光》⑩一文,记叙中国女排与前苏联女排争夺世界冠军决赛时,作者为突出赛场的紧张气氛,就借助比喻,用“双方激烈拉锯,争夺达到白热化,场内气氛紧张得简直要爆炸了”,“掉一分就跟掉一块肉一样”等类似夸张性比喻,极言其现场气氛,突出决战时刻的“紧张”这一特征。
这种表现手法比较常见,不多赘述。
总之,我们强调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夸张手法,目的在于通过这一修辞手段,更深入地反映被报道新闻事实的某些本质特征,更形象地展示某些精彩细节和典型场景,为表现新闻主题,增加新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服务。在运用时,最要紧把握的是“喻其真”,一切夸张都不可违反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不可因为夸张,使新闻事实在范围、程度、作用、效果、意义等方面偏离真实性的基石。
ISBN | 7506533189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
作者 | 刘善兴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