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宫戏画》内容简介:这些精细的戏剧人物画,不仅脸谱、穿戴极为考究;就是人物所穿的褶、帔、鳖、的游龙团凤、八宝插底,折枝花卉,祥云立水等装饰图案,也画得写实严谨,着墨之处,如织如绣,巧夺天工。推理言之,这些图画不可能是一般演员用来比照化妆用的图样,更不是一般升平署下层官员能够接触到的东西。它只能是供皇帝、帝后们在观剧之余,闲暇养眼的御览之物。在当年摄影术尚未发明普及之时,它就如同是一部珍贵的剧照相册一样。
编辑推荐
《清宫戏画》是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李德生,男,籍贯北京,现旅居加拿大,系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兼加拿大《大华商报》、日本《烟史研究》杂志专栏作者。著有:《烟画三百六十行》,台湾汉声出版公司,2001年;《烟画的研究》日川床邦夫译,日本经济研究所。2005年;《烟画》,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老北京的三百六十行》,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烟画”四大名著”》、《丑角》,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京剧的摇篮一——富连城》,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禁戏》,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昔日摩登》,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等。
王琪,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师宗评剧大师喜彩莲、筱玉凤,七岁登台,十五岁担任主演,演出剧目近百出。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戏剧人物。其中《白蛇传》、《泰香莲》、《风筝误》、《三姑闹婚》、《痴梦》等剧,均曾获得文化部门授予的多项嘉奖。主演首部评剧电视连续剧《慧眼识风流》,曾获北京电视台优秀戏剧电视片奖。现为加拿大华枫艺术家联谊会理事。 目录
前言
清官内廷演戏和清官戏画
清官戏画
商周:《渭水河》
《黄河阵》
春秋:《庆阳图》
《善宝庄》
《摔琴》
战国:《战樊城》
《长亭会》
《昭关》
《鱼藏剑》
秦汉:《取荥阳》
《十面》
《斩魏豹》
《取洛阳》
《斩经堂》
三国:《借赵云》
《打曹豹》
《反西凉》
《定军山》
《阳平关》
《凤鸣关》
《失街亭》
《空城计》
《铁笼山》
两晋:《黑水国》
隋唐:《南阳关》
《诉功》
《白壁关》
《杏花庄》
《千秋岭》
《断密涧》
《锁五龙》
《金马门》
《打金枝》
《四杰村》
《游六殿》
五代:《牧羊卷》
《回猎》
《三击掌》
《胭脂虎》
《太平桥》
……
两宋:《高平关》
明代:《胭脂雪》
清代:《九龙杯》
《清官戏画》读后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绚丽多彩的脸谱:戏剧人物的脸谱,是刻意夸大剧中角色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纹理,形成图案来表现剧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为整个戏剧的情节服务。
脸谱源自古代傩戏,用色彩和图案来塑造角色。譬如,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悍烈,像关羽、姜维;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鲁莽,如张飞、李逵;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酷,憨直暴烈,如宇文成都、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谗臣奸佞,如曹操、赵高。花脸的画法基本上分为揉、抹、勾三种。
清代以前的脸谱较为粗糙,我们可以从“辍玉轩藏明代脸谱”中见之一斑。发展到清代,脸谱便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地逐渐成为一种别具特色的图案艺术。我们从这些戏剧人物画中也能直观地发现,彼时花脸的谱式已臻于定型。什么人物勾什么脸,其色彩和图案已不能随便更改了。
例如,包公的黑整脸,以黑为底,只勾两道皱眉,系为国事烦忧之故;脑门一轮弯月,以示为官清明。曹操的白奸脸,亦称“大白抹子”。抹脸的含义原本就是为了掩盖真实面目,画时将本眉加粗、眼窝勾细描长,露出一脸肃杀气象,表示他胸中城府,高深莫测。尉迟敬德是隋唐名将,勾的是六分脸;脑门及两颊为黑色,表示这位“门神爷”庄严肃穆。铫期的脸谱属于标准十字门老脸,通天眉,眼角下垂,眉头勾点眉。项羽的脸谱更为奇特,系独有的钢又脸;项羽雄壮勇猛、孔武有力,脑门、双眉和鼻梁勾成钢叉般的纹理。又因为他英雄一世、未得善终,特意要在他的双眉上勾画寿字,称为“无双脸”。
其他,如“三钢(姚钢、薛钢、李钢)不见红”,“神仙要挂金”等等提法,都说明花脸脸谱在清季官方演剧机构的确认下,已成为定式。即使在近代演出中,又有许多创新和改进,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一层则是公认无疑的。任何一个脸谱如果改变过大,那就不成其这个人物了。
在光绪五年的清宫档案中,记有慈禧太后这样一条谕旨:“着总管排差管柬。《迓福迎祥》判脸实是粗糙。”由此可以看到,慈禧太后不仅是在“听戏”,而是在“看戏”、“审戏”,且不说脸谱画得对不对,就是画得“粗糙”了一些,也是要“排差管束”的。
齐如山先生分析这些戏剧人物画时说:它的出现“大致有两种意义,一是怕年久失传;一是各角勾脸法虽有准谱,然亦偶有出入,若勾得不一样,皇帝见罪。所以画出此谱来,经皇帝过目后,各角都照此勾画,则无人挑眼了”。这种说法,却也不无道理。
穷其奢华的戏装:在这些戏剧人物画中,角色所穿的服饰是相当华美惹眼的。从清宫档案中能发现,清朝的皇帝们对戏装的设计和制作是相当重视的。雍正皇帝、嘉庆皇帝都曾多次下旨,对戏装的颜色、衣上的花纹图案,及至桌椅帔、旗帜、兵器等切末的样式,提出过详细的要求和制作的具体意见。
从《故宫档案》来看,宫中戏装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先要由升平署精通戏剧的部门提出创意,,什么角色应该如何着装,用什么服色为好,上边绣什么图案最为恰当,这些图案都象征着什么寓意,逐项推敲设计,直至无懈可击,再由如意馆的画师们描画出精细的式样和图案,送呈皇帝过目。皇帝若挑出毛病,则重新设计;挑不出毛病并且认可之后,才能正式由造办处安排绣Z-绣制。一些重要的戏装,先要制成成衣,由升平署太监伶人穿上,请皇帝验看。皇帝点头后,再交内务府造办处依样制来。排演新剧的行头,都是把图样和样衣转交江南三织造(既江宁、苏州、杭州)的官员,由他们负责在苏杭监制。
ISBN | 7530655191,978753065 |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作者 | 李德生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