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竞争性市场体制》针对有些人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点,全面讨论了如何建立适应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竞争性市场体制问题。《论竞争性市场体制》发表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前,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张目的作用。
编辑推荐
《论竞争性市场体制》由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吴敬琏(1930-),江苏省南京人。著名经济学家。历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常务干事,国务院经济改革方案办公室副主任。现任《改革》杂志主编等职。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除了改革,我们别无选择
一、改革的必要性来自“球籍”之忧
二、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难点
三、危机触发改革,改革促进发展
四、双重体制不宜久拖不决
第二章 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一、什么是改革的目标模式
二、传统体制的不可行性:模式转换的最初尝试
三、改革先驱者的教训
四、理论探索:从兰格到锡克
五、结论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体制
第三章 中国不能没有生机蓬勃的企业
一、传统体制下不存在真正的企业
二、公有制能不能与企业的独立性兼容
三、大型企业能"私有化"吗
四、在职职工集团所有和"企业股"的弊端
五、法人化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新形式
六、现代化需要企业家
第四章 竞争性市场的形成
一、市场机制ABC
二、市场的竞争性和规则
三、加快市场的形成发育
四、价格改革的战术原则:"管住货币,放开价格"
第五章 宏观调控体系
一、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
二、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
三、计划、财政、税收、金融体制的改革
四、政府职能转变和为政清廉
五、新经济体制的总框架
第六章 改革的战略选择
一、协调改革的基本战略
二、对几种局部改革主张的评析
三、两本基本前提
四、分歧反映了不同的思想方法
第七章 行政性分权,此路不通
一、弊端仅仅在于中央权力过于集中吗
二、财政"分灶吃饭"及其他
三、再论改革的区域推进
四、中央一地方关系的规范化、制度化
第八章 跨越企业承包制
一、承包能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吗
二、"包"与"改"的矛盾
三、这不仅是笑话:非生产性部门的承包制
四、走出非规范的行政控制
第九章 利益关系的调整和新利益格局的建立
一、从"十年寒窗苦,不如个体产"谈起
二、平等与效率:替代还是互补
第十章 经济改革、政治民主与观念更新
第十一章 农村社会的变革
第十二章 改革时期的发展方针
附录:经济体制中期(1988~1995年)改革规划纲要 文摘
版权页:
企业改革、市场的建立以及宏观调控关系这三方面应该互相配合。如果非要分出谁先谁后,需要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比如可以建立两个指数,一个叫做企业惰性指数,反映企业对市场信号反应的灵敏度;另一个叫价格扭曲指数。只要知道两个指数哪个大,哪方面的改革就需要快一点。然而,这种计量经济学的检验是非常困难的。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如果要求放松些,不用计量经济学检验,那么,我们可以说,两方面问题都非常大,两方面改革都非常迫切,需要配合。而从策略角度看,比价体系是一个整体,价格调整和价格机制改革需要联动,配套要求高。相对说来,企业改革可以分期分批进行,并且,企业有多种组织形式,命令它采取某种形式或齐步走,客观上也不可能。所以,不少外国经济学家也同意这样的观点,即价格改革要一揽子进行,而企业改革可以分期分批进行。
吴:我国改革中还存在一种以试点代替全面改革的倾向。由于经济体制配套改革的过程一旦开始就很难重新恢复到初始状态,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对某些确属理论分析暂时无法把握、风险较大、确定性又较小的措施,先进行局部试验也是必要的。但是,要用试点经验指导全国改革,无疑受到许多严重限制,想以普遍试点来代替全面改革,更是一种错误的选择。首先,试点单位的改革是在全国体制基本未改的条件下进行的,其外部环境与全国改革时不同;其次,试点单位一般自身条件较好,或得到政策优惠,全面推开时其他单位就不具备这些条件;第三,试点单位不具有整体的许多特点,特别是宏观经济特点。这些原因使得“点”上成功的经验在“面”上难以推开或推开了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举例来说,当初广东省率先放开蔬菜等副食品价格,出现了“一放就涨,一涨就多,一多就降,一降就活”的情形,但尔后全国大中城市都这样做时,却没有立即产生同样的效应。
ISBN | 9787806322888 |
---|---|
出版社 | 广东经济出版社 |
作者 | 吴敬琏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