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之道 [平装] 978711212832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中国建筑之道》根据叶琳昌先生的有关文字,按系统工程、防水常识、工程实践、市场经济、学习与思考分类,将其主要观点编写建筑防水创新精语53条,基本概况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防水发展历程。这些精语以建筑防水技术为主线,兼顾有关行业发展中制度、政策、管理等问题,对推进我国建筑防水技术进步有帮助。
编辑推荐
《中国建筑之道》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侯幼彬,1932生,福建福州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我国建筑历史与理论领域著名学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理论与创作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中建筑》名誉编委,《城市一建筑》编委会主任。著有《中国建筑美学》、《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建筑艺术全集20宅第建筑(一)北方汉族》等专著。其中,《中国建筑美学》曾获“1999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第三届中国建筑图书奖”等。并被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
目录
第一章 《老子》论“有、无” 一 老子与《老子》 二 “当其无”与“当其无有 三 现象界“有、无”与超现象界“有、无” 四 释“凿户牖” 五 河上公·冈仓天心·赖特 六 讲空间关系是从老子开始的 第二章 建筑之道:“有”与“无”的辩证法 一 建筑形态:三种“有、无”构成 (一)两种建筑空间: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 (二)建筑三型:有内有外、有内无外、有外无内 (三)三型的中介与交叉 二 建筑矛盾:“有”与“无”的对立统 (一)术语释义:空间与实体的相关概念 (二)围与被围:空间与实体的内在制约 (三)有无相生:空间与实体的矛盾运动 三 建筑系统结构:“有”+“无” (一)渔网的启示 (二)中西建筑:两种系统结构 (三)建筑形式:“追随功能”与“唤起功能 第三章 建筑之美:植根“有、无”的艺术 (一)建筑艺术载体与建筑表现手段 (一)建筑的“艺术定位 (二)构件载体与建筑形式要素 二 建筑“物质堆”与建筑“精神堆 (一)艺术美学视野中的建筑“物质堆” (二)技术美学视野中的建筑“精神堆” 三建筑语言与建筑外来语 (一)建筑符号品类 (二)建筑符号的语义信息和审美信息 (三)建筑语言+文学语言 (四)建筑的抽象语言与具象语言 第四章 木构架建筑:单体层面“有、无” 一 基本型:一明两暗 (一)追溯“伯牛”宅屋 (二)“一堂二内”与“一宇二内” (三)“一明两暗”:从原型到基本型 二 程式链与系列差 (一)实体程式链 (二)模件系列差 三 程式“单体”与非程式“单体” (一)程式建筑I:通用型 (二)程式建筑Ⅱ:专用型 (三)非程式建筑:活变型 第五章 木构架建筑:其他层面“有、无” 一 建筑组群“有、无”:屋与庭 (一)庭院:内向的外部空间 (二)庭院舞台与建筑行当 (三)程式“院”与非程式“院 二 建筑界面“有、无”:实与虚 (一)外檐立面:亦隔亦透 (二)内里空间:亦分亦合 (三)庭园边沿:不尽尽之 三 建筑节点“有、无”:榫与卯 (一)榫卯:木构件的智巧连接 (二)斗棋:榫卯的大集结 第六章 高台建筑:“有”的极致 一高台榭美宫室 …… 第七章 北京天坛:用“无”范例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从运用“建筑外来语”来看,中国建筑有一个独特的传统,就是擅长引入文学语言,把文学语言焊接到建筑语言中。这虽然不是中国建筑独有的现象,古埃及的方尖碑和古罗马的凯旋门也都镌刻着文字,但是中国建筑的融合文学语言达到了普遍盛行、蔚为大观的程度,成为中国建筑运用外来语的一大特色。 前面已经提到,黑格尔把艺术划分为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他把建筑列为象征型艺术,说建筑“这门最早的艺术所用的材料本身完全没有精神性,而是有重量的,只能按照重量规律来造型的物质”。的确,建筑是物质性最“重”的艺术。由于它受制于“笨重的物质堆”,它的实体与空间,符号与形象,基本上是几何形态的,是抽象而非具象,表现而非再现,抒情而非叙事,这就带来建筑表意的多义性、朦胧性和不确定性。而作为浪漫型艺术的文学,则与建筑恰恰相反。文学语言的载体是由语音所转化的文字,它是物质性最“轻”的艺术,受物质性的束缚很少。黑格尔说它是“最富于心灵性的”,“既不完全丧失雕刻和绘画的明确性,而又能比任何其他艺术都更完满地展示一个事件的全貌,一系列事件的先后承续、心情活动、情绪和思想的转变以及一种动作情节的完整过程”。
ISBN9787112128327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侯幼彬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