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意志论哲学在中国》介绍了阿图尔?叔本华和尼采两位世界著名的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是德国唯意志论哲学家,他的哲学观、世界观、人生观带着神秘主义的和悲观主义的特点。在叔本华的话语体系中,哲学不再专注于科学知识的原理的建构,他摧毁了西方学界的理性中心,而关注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等伦理学问题。《唯意志论哲学在中国》对叔本华哲学产生的文化渊源以及叔本华哲学观、世界观、美学理论和人生哲学以及他的学说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尼采是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尼采思想与中国知识界的关系以及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从中国近现代史上掀起的三次尼采热就可以看出来,这三次尼采热在中国知识界引发的文化紧张、思想冲突,引起的论争、震撼、兴奋,是中外学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尼采为什么不仅能使学术文化界深切感受到他的影响,还使中国社会生活感受到他的影响?对于这样一个有着敏锐洞察力的伟大哲学家的介绍,是解开他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影响的钥匙。
编辑推荐
《唯意志论哲学在中国》:从各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文化的发展大体上是通过“认同”与“离异”两个不同的阶段来进行的。“认同”表现为与主流文化的一致和阐释,“离异”则表现为对原有主流文化的批判和扬弃。《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丛书希望能把这一百年来中国哲学在西方哲学的冲击下,如何创立、冲突、发展以及其走向作一较客观的(当然也会带有各位作者主观性)的描述、评论和展望。本丛书共14卷,首卷为导论,其余13卷,大体按传人时间先后,每卷描述和评论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哲学派别在中国发展的历史。 目录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总序
第一编 叔本华哲学在中国
第一章 叔本华的生平及其思想介绍
一叔本华的生平
二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渊源
三叔本华的主要哲学思想
四叔本华哲学在西方出现的意义
第二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叔本华哲学的传入及其影响
一叔本华哲学传人的历史背景
二叔本华哲学在中国传播的两个高潮
第三章 传播叔本华哲学的主要学者
一王国维
二宗白华
三张东荪
四陈铨
第四章 叔本华哲学对中国现代文化转型已有的影响和可能具有的意义
一叔本华哲学对转型中的中国现代文化已经存在的影响
二叔本华哲学对现代社会可能具有的意义
第二编 尼采哲学在中国
第五章 “尼采哲学在中国”引言
引言一:新世纪的礼物
引言二:世纪末的相会
第六章 尼采的早期影响
一尼采的名字传人中国:梁启超
二第一个译介和研究尼采的中国人:王国维
三在日本留学期间接受了尼采:鲁迅
第七章 第一次“尼采热”前后
一第一次“尼采热”的前奏
二与五四运动一道兴起的第一次“尼采热”
三尼采著作的初步翻译
四第一次“尼采热”的余波
五“填一填彻底的高谈中的空虚”
第八章 第二次“尼采热”前后
一第二次“尼采热”的前奏
二与抗日战争一道兴起的第二次“尼采热”
三所谓“战国策派”问题
四尼采在中国的法西斯化
五抗战以来对尼采的其他研究与翻译
六抗战以来对尼采著作的翻译
第九章 第三次“尼采热”前后
一尼采在大陆被打人冷宫之时,在台湾则继续传播着
二尼采因与林彪、“四人帮”陪斗而被从冷宫里提出来
三从鲁迅到尼采
四翻案与反翻案
五朱光潜皈依尼采之后
六周国平对尼采的介绍、翻译和研究
七改革开放中兴起的第三次“尼采热”
八第三次“尼采热”中尼采研究成果检阅
九20世纪的最后十年
十半个世纪来尼采著作的翻译
本编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文摘
版权页:
到十七、十八世纪西方又曾吸收过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欧洲文化发展到今天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由于它能不断地吸收不同文化的某些因素,使自己的文化不断得到丰富和更新。同样中国文化也是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而得到发展的。众所周知,在历史上,印度佛教传人中国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中国文化曾受惠于印度佛教,印度佛教又在中国发扬光大,并由中国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而且在朝鲜和日本又与当地文化相结合而形成有特色的佛教。近代中国文化又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不断地吸收西方文化,更新自己的文化。回顾百多年来,西方文化的各种流派都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或仍然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面貌。显然,正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影响构成了今日人类社会的文化宝库。新的“轴心时代”的各种文化必将是沿着这种已经形成的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相吸收的势态向前发展。因此,各种文化必将是在全球意识观照下得到发展的。这就和两千多年前那个“轴心时代”的文化有着鲜明的不同。
(2)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文化研究将会成为21世纪文化发展的动力。由于世界连成一片,每种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因此跨文化与跨学科研究会大大地发展起来。每种文化对自身文化的了解都会有局限性,“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从另外一个文化系统看,也就是说从“他者”看,也许会更全面地认识这种文化的特点。因而当前跨文化研究已成为文化研究的热门。以“互为主观”、“互相参照”为核心,重视从“他者”反观自身的文化逐渐为中外广大学术界所接受,并为文化的多元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各个学科之间同样也有这样的问题。今日的科学已大大不同于西方18世纪那时的情况了,当前科学已打破原先的分科状况,发展出来许多新兴学科、边缘学科。
ISBN | 9787642408 |
---|---|
出版社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成海鹰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