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5辑) [平装] 730117408X,97873011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5辑)》写到:90年前,北京大学的青年学生在中国大地上率先发起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由此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90年后的今天,2009年9月6日,来自全国多所高校以及新闻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聚首北京大学,参加由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举办的“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暨五四时期新闻传播专题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共同回顾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探讨五四时期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及其历史贡献。《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五辑所收录的论文,大部分都与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有关。 五四运动虽然过去了90年,它的精神却未曾消逝——它抵御列强外交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抗封建礼教的民主自立精神、破除僵化迷信的革新启蒙精神、促进中西交流的开放兼容精神等,至今仍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辉。而承载着这一精神的五四先驱们探索新文化,追求民主、科学的爱国热情,则激励着后人勇于担当,不断前行。 因为五四运动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在开掘的过程中,也难免会有不同的声音出现,譬如“不完善的启蒙运动”说、“文化断裂根源”说,以及对一些历史人物的重新评价等等。对于这种批判性的言辞,我想说的是:首先,它不足以遮蔽五四运动所开创的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意义和价值;其次,既然如此,我们也没有必要拒它于千里之外。毕竟,新文化运动本身就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的特点,一如当年蔡元培校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编辑推荐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5辑)》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启蒙时代的总体观照 五四新闻史的书写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播解读 论五四时期中国媒介批评的主体与动力机制 新闻职业化与文人论政传统 从“启蒙”到“新启蒙”:“群众路线”的历史命运与传播 观念的变迁 历史脉络中的个案解读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 徐宝璜与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资源整合、品牌生产与《新青年》的快速成长 鲁迅与《新青年》杂志 合法媒体与政府关系的理想模式:对“小骂大帮忙”的新解读阳海洪 五四时期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苏联在华的新闻活动 1919年日本媒体关于五四运动的报道研究 胡适“健全的个人主义”理念与言论自由思想 陈独秀之自由主义新闻观探微 报人张季鸾的1919年 论胡政之在五四时期的海外采访 历史的视觉与视觉的历史 稿约
文摘
《晨报》随后继续关注五四运动的事态变化并作相应的及时报道。5月8日,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交涉山东问题濒临失败,《晨报》刊载《山东问题之外报论调》,说明问题的症结所在;5月9日,交涉失败,《晨报》发表《呜呼大势去矣——是可忍孰不可忍》,力陈失去山东之痛并痛斥政府无能;12日,发表《我国民承认此种合约耶——请看列强对华问题之处分》;13日,发表《雨黯风凄之北京教育界》,报道因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引起的北京教育界之不安;17日,发表《国耻纪念日学生被辱事件真相》。 《晨报》在五四运动期间,及时迅速地报道和评论事态的发展,可谓出力不少。虽然有学者已探讨了《晨报》介入五四运动的背景和条件,但是,对于这份在五四运动中有着重大贡献的报刊来说这还远远不够。国民党系机关报《民国日报》也有同样情况。 此外,当时的报界还联合发起抵制日商广告的运动和拒买运动。,1915年4月15日,上海《民国日报》、北京《晨报》等83家报纸在上海成立“全国报界联合会”,上海《民国日报》总编辑叶楚伧任主席,全国报界联合会呼吁全国新闻界消除党派歧见,结合群力,以期能做到“外为和会专使之后盾,内作南北代表之指导”②。爱国运动深入后,全国报界联合会还发表了拒登日商广告的通告:“在山东问题未能圆满解决以前,对于日商广告,一律拒绝,予以示我同业爱国之热诚,事关国民公意,务希坚决执行。”⑧ 杂志在激烈转型期具有特殊的作用,但一份《新青年》并无搅动天下之力。五四时期,杂志界整体非常活跃。国民党系主办的《星期评论》,同《新青年》一样,也大力传播新知、阐明学理。
ISBN730117408X,978730117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程曼丽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