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著名经济学家卓炯所著,该书讲述认为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只要存在社会分工,就存在商品生产。按此推论,在共产主义社会不可能取消社会分工,那末商品生产也必然存在。这个观点在理论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值得一阅。
编辑推荐
《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之一。 作者简介
卓炯(1908~1987年),湖南省慈利县人。著名经济学家。曾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共十三大代表。本书的一个主要观点是,认为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只要存在社会分工,就存在商品生产。按此推论,在共产主义社会不可能取消社会分工,那末商品生产也必然存在。这个观点在理论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目录
前言
论商品经济
论社会分工在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
从资金的循环来探讨社会主义生产的商品性质
关于商品经济问题的商榷
试论商品经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申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与骆耕漠同志商榷
试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从劳动范畴来试探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体系
试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价值规律在我国农村人民公社经济中的作用
试论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的关系
论比学赶帮与经济效果
如何探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格问题——与余霖同志商榷
关于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问题
价值规律与四个现代化
怎样认识价值规律是一个严重的理论问题——就正于钟荆同志
资金运动和资本运动的根本区别在哪里?——与盛慕杰同志商榷
我也谈谈社会主义的商品制度
破除产品经验,发展商品经济
怎样认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与薛暮桥同志商榷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与陈肇斌同志商榷
要注意改革流通环节
把产品经济体制改造成为商品经济体制——对薛暮桥同志意见的一点补充
关于社会主义的商品与货币
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
从银行的作用看商品生产发展的前景
论价值规律
试论所谓“人民币的价值基础”
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商品经济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我们知道,商品生产的发生,正是在工农业大分工时出现的。一般来说,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动最革命的元素,用生产力的发展来说明社会分工这是很自然的。但如何用生产关系或者是所有制来说明社会分工的产生是不大容易的,至少是很难说明社会分工的发生的。至于用所有制来分析商品生产,我们并不反对,但我们认为只能说明商品生产的社会性质和特点,不能说明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或产品的商品性质,因为商品生产在很多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下存在过,而不是在一种所有制形式下存在过,特别是从历史发展上看,私有制的产生,倒是要用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才能得到说明。我们同机械二元论者的分歧,主要就表现在这个问题上。实在说来,离开了社会分工,商品生产就没有物质基础,至于所有制形式,那不过是显现商品生产的社会性质和特点罢了,它不决定商品生产的发生。
首先谈谈如何说明消费品是商品的问题。按照奥同志的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消费品之所以是商品,是由于存在着“个人所有制”。但在解释这个问题时遇到了困难,因为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制在共产主义制度下也是存在的。比如饭只能由个人来吃,衣只能由个人来穿。吃饭和穿衣之类的东西就是无论如何按需分配,也还是属于个人所有。还有共产主义是一个文化水平很高的社会,必要的文化用品也需要为个人所有。于是又找到了一条出路,那就是用社会主义个人所有制的特点来解释,特点是“商品生产和流通”,这一下问题就不好办了,因为到底“商品生产和流通”是个人所有制存在的原因,抑或“个人所有制”是商品生产和流通存在的原因呢?如果是用个人所有制的特点来解释的话,只能说商品生产和流通是社会主义个人所有制存在的原因了。在我们看来,用个人所有制解释消费品的商品性质是错误的,用商品生产和流通解释个人所有制的特点也是错误的。
ISBN | 9787806322840 |
---|---|
出版社 | 广东经济出版社 |
作者 | 卓炯 |
尺寸 |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