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价书)现代学术视野中的留德学人 [平装] 978756082618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本书选择在学术史作出独到贡献的蔡元培、陈寅恪、冯至、季羡林四位先贤为研究对象,探讨留德学人在与中国现代人文学术奠基的关系。
编辑推荐
《现代学术视野中的留德学人》为同济?德意志文化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叶隽,男,1973年生于江苏。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博士;兼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等。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曾在德国、英国、法国等的学术机构做研究。专著有《另一种西学》、《现代学术视野中的留德学人》、《史诗气象与自由彷徨》等;编撰有《蔡元培:大学的意义》等;合译有《教育与未来》、《法意哲学家圆桌》、《创新性思维》等。学术兴趣现集中于德国文学史、中欧文化交流史、学术史、思想史等,发表论文多篇;同时保持对社会文化的适当关注,发表随笔多篇。
目录
总序 导言:在中西古今交汇之间的留德学人 一、家国飘摇与风雨异域 二、博士学位与为稻粱谋 三、经世致用与学术独立 四、蔡陈冯季的学术史和留学史的意义 第一章 蔡元培与中国现代大学制度 一、从前清翰林到留德新生 二、洪堡思想与改革北大 三、高等常识与校长风度 四、中国现代学术之制度与精神 第二章 陈寅恪与中国新史学 一、王谢世家与游学世界 二、两赴柏林与梵文研究 三、兰克学派与中国新史学 四、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 第三章 冯致与中国德语文学学科 一、日尔曼学者与抒情诗人 二、在海德堡与柏林之间 三、学兼中西与沟通中外 四、歌德精神与杜甫诗史 第四章 季羡林与中国东方学学科 一、水木清华与范进中举 二、留德十年与牛棚杂忆 三、师承渊源与中德合璧 四、专业精深与文化泰斗 综论:意犹未尽话留德学人 一、北大精神与清华薪火 二、德国大学之制度、精神与人物 三、在独立精神与政治强权之间 四、政策行为与学在民间 五、沟通中外的永恒话题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书摘 推崇留德的名人,最早可以追溯到辜鸿铭,说是辜鸿铭曾经在莱比锡大学获得过土木工程的博士学位,或者曾在该校留学。但此说至今尚无确凿证据,有档案可以查考的早期留德名人,还耍算是蔡元培。蔡元培(1868—1940年),同盟会元老,曾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是中国教育史、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人物。蔡元培先后三次留学德国,长达6年余,深受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熏陶,其中洪堡教育思想对他颇有影响,是其改革北京大学的重要思想来源。 本章试图探讨蔡元培留学德国与其开创中国大学制度之关系。蔡元培在中国是通过传统的科举方式中进士、点翰林的,他属于五四前晚清的那代知识分子,在精神上又与五四一代有较近的关系。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蔡元培虽然未在德国大学获得任何学位,但就其与外来文化关系而言,他在德居留时间最长,受影响最巨,故此其后半生学术品位奠定、事业发展不妨从此中探询。 一、从前清翰林到留德新生 就中国近代文化史发展而言,蔡元培的人格感召力是一独具特色的现象。尤其是作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甚得各类人等的拥戴,他在北京大学实行改革的成功恐怕也大半要归功于此,追究其原因,冯友兰有这样的解释:“他(指蔡元培)所以得到学生们的爱戴,完全是人格的感召。道学家们讲究‘气象’……如程颐……说程颢‘纯粹如真金,温润如良玉,宽而有制,和而不流。……视其色,其接物也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其人人也如时雨之润。胸怀洞然,彻视无间;测其蕴,则浩乎若沧溟之无际;极其德,美育盖不足以形容’。这几句话,对于蔡元培完全适用。” 林语堂也评价他说:“蔡(元培)先生就是蔡先生,这是北大同人的共感。盲下之意,似乎含有无限的爱戴及尊敬,也似乎说天下没有第二个蔡先生。别人尽管町有长短处,但对于蔡先生,大家一致,再没有什么可说的。”
ISBN9787560826189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作者叶隽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