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子学教程(第2版) [平装] 7302253218,97873022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汽车电子学教程(第2版)》系统地介绍了汽车各个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主要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控制策略和发展趋势等问题。《汽车电子学教程(第2版)》内容分3篇。第1篇介绍动力传动控制系统,分为4章,内容包括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开发方法、汽油发动机管理系统、柴油机电子控制系统和自动变速器的电子控制;第2篇介绍底盘车身电子控制系统;第3篇介绍汽车电子系统的可靠性和故障诊断,分为3章,内容包括汽车控制网络、汽车电子系统的可靠性和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附录是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汽车电子学课程的实验指导书。 《汽车电子学教程(第2版)》可作为汽车工程专业和动力机械与工程专业内燃机方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汽车和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产品开发和性能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编辑推荐
《汽车电子学教程(第2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列教材之一。
目录
0 绪论1 0.1 汽车电子的发展史1 0.2 汽车电子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3 0.2.1 保护环境3 0.2.2 安全3 0.2.3 驾驶乘坐环境4 0.2.4 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4 0.3 小结5 第1篇 动力传动控制系统 1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开发方法9 1.1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特点和组成框架9 1.1.1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特点9 1.1.2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框架10 1.1.3 汽车电子控制单元的硬件框架10 1.1.4 汽车电子控制单元的软件框架11 1.2 汽车电子系统中典型传感器的特性及其信号处理16 1.2.1 位置/角度传感器16 1.2.2 速度/角速度传感器21 1.2.3 加速度传感器及其测量原理23 1.2.4 应力/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28 1.2.5 气体传感器30 1.2.6 光电传感器36 1.3 汽车电子系统中典型执行器的特性及其驱动电路38 1.3.1 典型负载及其分类39 1.3.2 典型功率开关器件及其特性39 1.3.3 典型功率驱动电路41 1.3.4 集成的智能功率驱动芯片46 1.4 汽车电子系统的开发流程和开发方法51 1.4.1 V形开发流程简介51 1.4.2 快速原型的概念53 1.4.3 软、硬件测试和开发方法56 1.4.4 控制器的匹配标定61 参考文献65 2 汽油发动机管理系统67 2.1 概述67 2.2 空燃比的控制67 2.2.1 概述67 2.2.2 EFI系统的分类68 2.2.3 EFI系统的组成69 2.2.4 空燃比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法80 2.3 电子点火控制91 2.3.1 汽车点火系统的要求91 2.3.2 点火控制系统的组成92 2.3.3 点火控制93 2.4 怠速控制102 2.4.1 概述102 2.4.2 怠速控制系统的功能102 2.4.3 怠速控制装置(步进电机型)102 2.4.4 怠速控制策略104 2.5 排气再循环106 2.5.1 工作原理106 2.5.2 EGR阀107 2.5.3 EGR的控制策略108 2.5.4 内部EGR108 2.6 发动机管理系统新的发展技术109 2.6.1 可变气门控制技术109 2.6.2 可变进气流量控制115 2.6.3 稀燃发动机控制117 2.6.4 缸内直喷汽油发动机118 2.6.5 均质压燃发动机121 参考文献125 3 柴油机电子控制系统127 3.1 第一代电控柴油喷射系统(位置控制式)128 3.1.1 在直列泵上实施的位置式电控系统129 3.1.2 第一代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控制特点130 3.2 第二代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时间控制式)130 3.2.1 在直列泵上实施的时间控制式130 3.2.2 电控单体泵和电控泵喷嘴系统133 3.2.3 第二代时间控制式的特点134 3.3 第三代电控燃油喷射系统(高压共轨系统)135 3.3.1 高压共轨系统135 3.3.2 压电晶体喷油器139 3.3.3 高压共轨系统的特点140 3.4 柴油机空气系统和排放后处理系统的电子控制141 3.4.1 增压压力控制系统141 3.4.2 排气再循环控制系统143 3.4.3 排放后处理系统144 3.4.4 柴油机空气系统电子控制的特点146 3.5 柴油发动机整机管理148 3.5.1 结构框图148 3.5.2 发动机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151 3.6 柴油发动机混合动力154 3.6.1 柴油ISG发动机154 3.6.2 双模式柴油机混合动力154 3.6.3 串联式柴油机混合动力155 3.7 小结156 参考文献157 4 自动变速器的电子控制159 第2篇 底盘电子控制系统 5 底盘电子控制系统183 6 汽车控制网络242 7 汽车电子系统的可靠性273 附录 附录A 汽车电子实验315 实验1 基于单片机的模拟量采集315 实验2 基于单片机的转速信号测量与处理316 实验3 汽油机喷油器驱动电路实验319 实验4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设计和驱动实验321 实验5 汽车电子系统的SCI通信实验323 实验6 模拟量输出实验325 实验7 CAN总线通信实验327 实验8 智能驱动芯片TLE6220的诊断实验330 实验9 控制器PID算法调试实验334 实验10 Xpctarget硬件在环仿真实验337 实验11 Real Time Windows Target硬件在环仿真实验340 实验12 电控发动机综合实验343 附录B 实验报告模板350 缩略语352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1.主动安全 汽车由于安装了主动安全电子控制系统,减少了驾驶员的疲劳程度,使驾驶变得轻松和比较安全。由于电子系统的响应速度快,能够非常快地参与对汽车的操纵和控制,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它们的价值是无法衡量的。牵引力控制系统和防抱死制动系统在车辆发生事故时,可以减少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碰撞预测系统使用雷达或红外线探测器能够识别障碍物,如果将其连接到车辆的速度控制和制动控制系统,就可以发出警报,并采取减速和制动措施。 此外还有驾驶员监测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在驾驶员的行为或反应变得异常时警告驾驶员;改进的显示和警告系统,可以清晰地显示或用语音提示驾驶者所需的信息,而不需要他的视线离开行进道路的前方。 2.被动安全 汽车安全带于1960年在汽车上开始使用。安全带的使用已经证明,在汽车发生意外碰撞事故时,它对防止乘员受到伤害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作为安全带的补充又开发了安全气囊系统。最初安全气囊是用机械方式触发的,在使用电子控制后性能有了相当大的提高,气囊瞬间充气胀大所需的时间小到20~30ms。未来的智能保护系统将安全带、气囊、乘员感知系统和碰撞预测系统集成在一起,在实际碰撞发生之前就能够预知碰撞的发生。这种技术能够使气囊在撞击的时候已经充满气体。 0.2.3驾驶乘坐环境 对任何一种乘用客车的最基本的要求应当是使乘坐者舒适和容易驾驶。换句话说,车辆的设计应当满足人体工程学的设计要求。在操作时要省力和准确,驾驶的信息应当醒目、易读。 按照人体工程学设计的“智能”转向助力系统,车上的转向盘和转向柱会在驾驶员上下车的时候,自动地摆向仪表板一侧,让出一个驾驶员容易通过的通道。有一些车使用的电子“钥匙”,不但可以操纵门锁和点火钥匙开关,而且还可以把调整座椅、后视镜和转向柱个性化的位置数据自动保存起来。此外,常见的例子还有动力转向助力系统和车速巡航控制系统,它们可以减轻驾驶员在长途旅程中的疲劳。 汽车已经变得非常先进,随着提供给驾驶员的信息量的增多,指示灯、警告灯和机械式仪表使得仪表板变得非常复杂。为了使这些数据显示醒目和容易辨识,已将仪表板改为液晶(LCD)和荧光管(VFD)显示的电子仪表板。正在研制的新型显示系统,可以把汽车仪表上的图像投影在挡风玻璃上,位置正好是在驾驶者的视线下面,即所谓的平视显示系统(HUD),这样驾驶员的视线可以不离开车辆行进的道路,就可以看到仪表板上各种信息的显示。为了增强信息的效果,还可像在航行器座舱中一样,使用语音提示驾驶员注意。
ISBN7302253218,978730225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建秋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