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电视的想象力》内容简介:中国最红的电视节目是如何诞生的?中国电视是否有想象力?中国电视人正在为此进行怎样的努力?
两位电影学博士、电影学院教师廖媌婧和徐帆花费近一年时间,面对面采访15个全国最红电视节目的制片人或总导演,包括《财经郎眼》主嘉宾郎咸平、《天天向上》制版人张一蓓、《非诚勿扰》制片人王刚、《锵锵三人行》制片人张力、《杨澜访谈录》节目总监语闻等。囊括了“资讯”、“娱乐综艺”、“心理情感”、“文化”等主要电视节目门类。15位电视大腕汇集于一书,揭开这些超一流收视王牌节目的不败秘笈,探索中国电视的现在与未来。
编辑推荐
《中国电视的想象力》这本书里,既有普通读者最关心的节目内幕、主持人花絮,也有专业人士最想看的职业经验、收视率提升之道,还有电视与传媒研究者最关注的行业探索与思考,是一本扎实的高端电视人访谈录。 媒体推荐
作为一位电视起家的影视人,我欣喜于看到媌婧与徐帆对于中国电视节目制作生产的还原与思考。这是一次业界与学界的娓娓交谈,也是学界对于媒体生产第一线人士的致敬。而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在这场对话与交锋中收获颇丰。
——徐立功(金马奖终身成就奖得主,电影《卧虎藏龙》监制)
中国电视产业的繁荣,似乎是一夜间到来的事情。这其间,多少电视业者以探索者的姿态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前人在开道,后人需披荆,很难说哪一代电视业者赶上了好光阴。
电视研究,当从研究电视业者入手。透过这本访谈录,我们可以看见当下中国电视业者的工作状态——这也正是中国电视产业的真实图景。对于想要了解中国电视产业的人而言,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某个侧面、缩影,而是一种真切的事实。
——任学安(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副总监)
这本关于中国电视的书有两种读法:一种是基于事实和当事人观察来研读;另一种是循着行业变革的端倪去想象。从业者或关心这个行业的人,无论采取哪一种读法,都会有收获!
——向熹(《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达沃斯“全球青年领袖”)
中国电视的发展历程半个多世纪,对于电视内容的生成却少有真实而具体的记述,因而这部来自节目前线、反映最新情报的“口述历史”更显得弥足珍贵。普通读者可以从中看到当代中国电视发展中的真实图景以及节目生产中鲜为人知的“秘密”;电视从业人员和有志于此的学生,可以从中获取有益的借鉴与实用的经验;而对于电视传播及文化的研究者来说,书中则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经验及观念素材。
——苗棣(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简介
廖媌婧,博士在读,上海戏剧学院电视艺术学院讲师。先后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英国伦敦大学Goldsmiths学院、上海大学。写专访,做媒体文案,关注大众文化,游走于学术与媒介之中。希望以行走体悟世界,察媒介以证视听。
徐帆,博士,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讲师。研究兴趣:影视生产机制、媒介社会学。在媒介与学术世界走读,信奉:有野心的年轻——低调为高。 目录
序(王桂科)
前言
——找寻想象力的信心
【资讯】
塑造财经节目灵魂的方法论
——《财经郎眼》主嘉宾郎咸平教授访谈
一个财经电视人的跨界观念与经验
——原第一财经频道总策划罗振宇访谈
一位本色新闻主播的职业历程
——《24小时》主持人邱启明访谈
【娱乐综艺】
电视湘军的综艺典范与文化影响力
——《天天向上》制片人张一蓓访谈
从综艺K歌到多元文化的生态传播演进
——《我爱记歌词》创办人杜昉访谈
求解“人文的娱乐”
——《中国达人秀》总导演金磊访谈
在“童言无忌”中找寻“家庭秀”的模式与趋势
——《饭没了秀》制片人方菁访谈
【心理情感】
制造后电视相亲时代
——《非诚勿扰》制片人王刚访谈
海派情感节目的想象与超越
——《幸福魔方》制片人陈晔访谈
【文化】
一档品牌节目的突破与坚守
——《艺术人生》制片人王峥访谈
与窦文涛的“锵锵和鸣”之道
——《锵锵三人行》制片人张力访谈
文化事件的电视观察与思考
——原《文化访谈录》主编胡双访谈
用影像传递行走的魅力
——《行者》制片人刘航访谈
【行业分析】
TV2.0时代的节目生产与公司运营
——唯众传媒总裁杨晖访谈
访谈节目的品牌、影响力与生产机制
——阳光媒体集团节目总监语闻访谈
后记
——发自内心的各种感谢 序言
乍看书名,也许会产生质疑——中国电视是否有想象力?放眼中国传媒业,尤其是电视业,亮点纷呈,多姿多彩。电视业的繁荣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电视业繁荣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吗?青年学者廖媌婧和徐帆在约访15位业者后,对中国电视的想象力展开大胆的假设和求证,意在为大众还原一个中国电视节目产业的真实图景。
电视是创意产业,创意的关键元素是想象力。有一项对多个国家青少年想象力的调查,结论显示,中国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均处于倒数的位置。姑且不论该结论的权威性,但足以引起我们的警觉,因为其直指我国传统教育的软肋。然而,想象力的缺失,仅仅是教育的问题吗?随着对外门户的开启,中国迅速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高速运转,人们或许还没有调整好心理节奏,以足够的文化准备来配合快速增长的经济所带来的社会变化,市场和社会的转型造成了典型状态的“现代式浮躁”。因此,中国电视需要创意,需要想象力,而不能让想象力在种种权宜中湮没。这里面需要有体制上的探求,模式上的寻找,机制上的创新,融资上的拓展。在书中,我们可见一些电视业者坚守阵地的奋力一搏,锲而不舍地试探留给原创空间的边界,接而打出一个又一个漂亮的、直指篮框的三分球。
当今中国电视,格局发生嬗变,群雄并起,百舸争流。各个卫视在思量明晰频道定位,主动出击,试图通过差异化竞争找寻潜在的观众群。限于篇幅,本书选择的节目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基本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上比较强势的播出平台。然而,要想获得中国电视产业的全貌,那些美誉度和影响力暂且还不够出众的大大小小电视平台,他们在参与书写中国电视历史过程中的默默努力和专业精神也值得研究者关注。
一个现象值得提出来:一个卫视收视率最大影响因子往往是电视剧集的播出,比较几个位居收视前列阵营的卫视,可以发现电视剧集带动频道其他节目收视率的潜在规律。电视剧作为电视媒介虚构性节目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该被电视研究者忽视的课题。
今日的中国电视,逐渐从模仿抄袭转向通过“模式购买”的方式直接明媒正娶国外成熟节目模式。这种多元文化元素的呈现过程必定是一个生动的本土化过程,然而无论抄袭是“对原版的极致赞美”,还是“对知识产权的嫁接”,真正盘活节目创新生产机制才是未来中国电视发展的可循之道,而核心当然是创意,是想象力。
制作人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行为。创新(innovation)不同于创造(invention),创新来源自人的新思维、新构思、新观点的引领,其本质是对现有的超越。创新是不可复制的,电视工作者本身就应该是创新工作者。
制作人在内容的选取上,只有两条路可选择:要么做No 1(第一),要么做Only one(唯一)。而要走好这两条路,唯一可依靠的就是创新。没有创新,那你只能做一些别人也能做的事情。因此,内容创新需要想象力,适合受众需求的想象力是电视业最稀缺的资源。虽然人们如今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作为新兴产业的互联网,形态日新月异、变化多端,我们或者只能隔岸观火、雾里看花,待它成为一个相对稳定和成熟的媒介形态,再从学理上进行系统性研究尚需时日。两位作者此时明智地选择了传统电视业作为研究对象,因为电视是最“当下”的媒体,其实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实料。同时,无论对于传统的电视生产商还是民营内容提供商而言,电视仍然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美味的蛋糕。
是为序。
王桂科(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 广东省出版集团董事长)
出版社 | 广东花城出版社 |
---|---|
作者 | 廖媌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