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声溯源(增订本)》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与三位艺术理论家共同合作的研究成果。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相声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规律。它以轻松“说笑”的形式传达出发人深省的严肃内涵。这是一本探讨相声艺术之源的货真价实的严谨的学术著作,书中引用了大量古代文献,对相声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渊源与区别进行了细致而严谨的考证。同时书中不时穿插的相声段子以及大量相关的珍贵图片,使阅读变得充实而有趣。全书共分四章,以说、学、逗、唱为纲,对相声艺术的这四种因素追根溯源。同时附录相声名家穷不怕和张三禄的研究资料以及侯宝林艺术生活漫忆,颇具可读性。《相声溯源(增订本)》是迄今为止探讨相声源流的最全面也是最权威的著作,对于相声艺术史的研究有着非凡的意义;对普通读者而言,也不失为一本怡情养目、增广见闻的好书。
编辑推荐
《相声溯源(增订本)》由中华书局出版。 目录
再版前言
总论
一 从相声的研究谈起
二 “相声”名称辨析
三 “说、学、逗、唱”的启示
四 小结
第一章 相声的“说”和“说话”
一 笑话——“说”的构成基因
二 “说话”——“说”的形成界标
三 语言文字游戏——“说”的补充手段
第二章 相声的“学”和‘‘像生”
一 口技——“学”的曲折演变
二 “像生”——“学”的历史线索
三 “乔”——“学”的特殊方式
第三章 相声的“逗”和“参军”
一 “俳优”——“逗”的早期形式
二 “参军”——“逗”的完成形式
三 宋“滑稽戏”——“逗”的重要发展
第四章 相声的“唱”和戏曲
一 “优歌”——“唱”的可溯之源
二 太平歌词——相声本功的“唱”
三 “学唱”——相声的“唱”的精髓
附录
一 “穷不怕”——承前启后的名家
二 张三禄和“清门”相声
三 “平地茶园”——侯宝林艺术生活漫忆
再版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明代著名长篇小说《金瓶梅词话》里就有关于佛曲说唱形式的描绘。第七十三回里是二人说唱的形式。甲尼说,乙尼说,说的叫做“白文”,唱的叫做“偈”。每到情节紧张之处常常把白文用韵语复述一遍。第五十一回里也是二人说唱,一问一答,与“参军戏”里的“咸淡见义”颇为相似。《金瓶梅词话》写的是明代的事情,不是唐代的“俗讲”。讲唱的人是尼,而不是僧;听众是家庭里的女眷,而不是唐代的一般市民;讲唱处所是乡绅人家的内室,而不是僧人聚集的寺院。尽管有着种种不同之处,但对话的有主有从,文辞的错落有致、亦逼亦紧,韵白相间的搭配和变换,以及主客之间的密切交流,都是被后世说唱艺术所继承,并且为相声表演所采用的。
上面着重分析了相声的“说”与“俗讲”的共同点,当然,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俗讲”属于说书艺术,尽管不排斥滑稽诙谐的内容,但并不以滑稽诙谐为特征。当然,这一区别也不是绝对的,不宜割裂相声与“俗讲”之间的渊源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到宋代,某些从“俗讲”演化而来或深受“俗讲”影响的艺术形式又朝着滑稽诙谐的方向发展,这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ISBN | 9787101078688,710107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作者 | 侯宝林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