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译的基本知识》讲解翻译的基本知识,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论述,又有具体细微的实践指导,篇幅短小,深入浅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以来,在华语世界广为流传。全书十八章,前半部纵论古今,介绍翻译的历史、语言学基础、规则、标准,有如知识小品,即使不通外文者,读起来也会兴致盎然;后半部教授翻译的具体步骤,俯拾引用当时欧美优秀作家文句及中国古典作品为例,由简及深,纠偏取正。附录部分列举大量误译实例进行评述改译,可供读者研习实战技巧。
读者可通由此书领略翻译的魅力,掌握翻译的基本知识,增进翻译的能力。
编辑推荐
《翻译的基本知识》:
●大家小书
作者有丰寓的翻译教学和亲手翻译经验,《翻译的基本知识》以短小的篇幅,凝聚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菁华,适合听有对翻泽问题感兴趣的人阅陵。
●面向新手
《翻译的基本知识》前半部介绍了翻译的历史、语言学基础、规则、标准,后半部手把于救授翻译的具体步骤,以点带面,涵括翻译领域的基本问题,能够引领初学者快速步入翻译的殿堂。
●风味隽永
作者为海派散文名家,具有高超的字句锤炼功夫和卓然的鱼肝油语言感悟能力。《翻译的基本知识》虽为学术著作,却如英国散文一般耐读。
●名句为例
书中英译中举例皆选自莎士比亚、欧?亨利、海明威等名家名作,中译英则多出于《论语》、《左传》、李白、苏轼名篇传句,读者在学习翻译的过程中可随之提高文学修养。 作者简介
钱歌川(1903-1990),原名慕祖,笔名歌川、味橄等。湖南湘潭人。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英语学者。1920年赴日留学。1930年进上海中华书局做编辑,曾参与创办《新中华》杂志,并担任《中华英语半月刊》主编,在此期间,将大量精力放在英语读物的翻译、编写、出版方面。1936年入英国伦敦大学研究英美语言文学。1939年回国后任武汉、东吴等大学教授。曾与鲁迅、茅盾、田汉、郭沫若、郁达夫等文化名人交往,参与文化运动。1947年春,前往台北创办台湾大学文学院并任院长。六十年代赴新加坡,先后任义安学院、新加坡大学和南洋大学中文系教授。1972年底,以70高龄退出讲台,后移居美国纽约。
钱歌川一生发表了大量散文与英语教学资料,包括《翻译的基本知识》《翻译的技巧》《英文疑难详解》《英文疑难详解续篇》《论翻译》《简易英文文法》《简易英文动词》《美国日用英语》《英语造句例解》等,影响深远。 目录
重版补记
一 一个古老的问题
二 约定俗成万物名
三 岂有此理必有误
四 严复说的信达雅
五 佛经的翻译方式
六 批评的和实用的
七 直译和意译举例
八 译文第一要通达
九 首先要了解原文
(1)理解字句的含义
(2)字句以外的含义
(3)找出典故的来历
(4)分辨英美的作者
十 中英文中的虚字
十一 不能翻译的字句
十二 两国语义不尽同
十三 在动手翻译之先
十四 选用适当的字句
十五 英译中五种方法
(1)省译法
(2)增译法
(3)倒译法
(4)改译法
(5)简译法
十六 英文长句的译法
(1)在关系代名词处切断
(2)在关系副词处切断
(3)在副词处切断
(4)在动词处切断
(5)在名词处切断
十七 容易译错的字句
(1)英译中
(2)中译英
十八 二竖的故事试译
原文
语译
英译
附录翻译实例评述
例一
例二
例三
例四
例五
例六
例七
出版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润文官大都是敕派,但也有自己请求的,如《大宝积经》进行翻译时,中书侍郎崔浞走到翻经院,见在场的人皆一时之选,不禁有“清流尽在此矣”之叹,于是上奏要求加入润色。崔浞自动参加译经的原因,是因为他觉得译场中人不论僧俗,都是饱学之士,无异是一个学术集会,他参加进来,在翻译工作之余,便有机会和他们切磋琢磨,以增进自己的学术修养。由这故事,便可见译场的学术空气是何等的浓厚。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译场助手的分工情形。东晋南北朝时是没有“证义”的,那时译场中负实际责任的是“传语”和“笔受”,正所谓“义之得失由乎译人,辞之文质系乎执笔”,即传语负责意义,笔受负责辞藻,故笔受之选以文学修养为首屈一指,懂不懂梵文倒无所谓。
北宋初年建筑的一所译经院,内分三堂:中堂为译经的所在,东序是为润文用的,西序是为证义用的。证义一门又分出许多新职,故有所谓“分职证义”,及“证义正员”等名义。其实,早在玄奘的译场中,证义中已分出的部门,便有“字学”及“证梵语梵文”。“字学”又叫“正字”,专审查译文用字的得失,属于中国音义训诂学的范畴。“证梵语梵文”又简称“证文”,专审查梵文原本的字音字义,是属于印度声明学的范畴。上面提到的崔浞,就曾做润文官兼“正字”,如《开元释教录》卷九《义净传》上便提到义净的助手中,有“兵部侍郎崔浞,给事卢粲等润文正字”。到这时“正字”已由润文官兼任,有时索性取消了,但专管原文方面的“证梵语梵文”,却另行发展为好几种新职了。第八个必备的条件是:苍雅指古时辞典的三苍、《尔雅》,篆隶指秦汉时代的文字,翻译者须有良好的国学根基,对古辞书与文字学均有相当研究,所译才能文从字顺。
以上八项原来虽是为翻译佛经而说的,但对于从事任何翻译工作的人,都是很实际的指导原则。
隋朝设置翻经馆时,曾“下敕搜举翘楚”,又“置十大德监掌翻译”,可见过去那种演讲讨论会式的译经方式,至此已趋于淘汰,转而向精选助手方面求发展了。唐初,西僧波颇译《宝星陀罗尼经》时,诏选助手十九人,分证义、译语、执笔三种职务,所谓证义是新方式中的一个特色,前所未有,其任务是“证已译之文所诠之义”及“与主译评量梵文”。前者指审查译文,后者指他们跟主译讨论原本义理。
波颇的助手慧颐,为文笔知名之士,玄奘助手负责证义的灵润,未进译场前已是一个精通义理,善于讲经的人了。他能“问难深微”,遇上已译经文“词理有碍,格言正之”,而为“众所详准”。玄奘另一位证义助手道因,也是了不起的人,因玄奘“每有难文”,不易译出的,必找道因“同加参酌”。从前老早就有了的“笔受”,后来更分出“缀文”和“润文”两方面,因为穷一人的精力综理全部译文,未免过劳,于是渐增笔受人数。唐贞观二十一年,玄奘译《瑜伽师地论》时,“承义笔受”的有八人,“受旨缀文”的又有八人,到了显庆元年,玄奘的译场中又增加“润文官”一个职位。这是唐高宗应玄奘的要求,下敕命于志宁、来济、许敬宗、薛元超、李义府、杜正伦六位文臣,给新译的佛经“时为看阅,有不稳便处,即随事润色”。负责缀文的道宣,撰有《续高僧传》、《大唐内典录》、《广弘明集》等书,他本身又是律宗的祖师。
ISBN | 9787510035357,751003 |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作者 | 钱歌川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