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2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国外经济理论研究的有用成果,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实践,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对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的现实问题,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以及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新的现实作出了理论上的阐述和说明。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2版)》是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课程最新参考教材,也适合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和党政干部学习使用。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2版)》配套教学课件,免费赠送教师。内容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详情请参看书后的“教学支持说明”或向高等教育出版社驻当地的教学服务中心联系。
编辑推荐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2版)》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卫兴华,1925年10月生,山西五台县人。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中共党员。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任南京大学、福建师大、郑州大学、山西大学等30余所高校的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任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宣教团宣教员,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顾问,山西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山西省博士后流动站顾问,中国《资本论》研究会顾问,全国综合性大学《资本论》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秘书长,美国传记研究会研究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1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经济学系主任、《学报》总编辑、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和理论经济学分会主席。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经济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科规划小组成员,中国老教授协会社会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张宇,1964年生,陕西省榆林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学系主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过渡之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市场社会主义反思》(北京出版社,1999)、《过渡政治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范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高级政治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中国的转型模式:反思与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转型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模式的理论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等。曾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学动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术月刊》等报纸杂志发表论文100多篇。曾主持了霍英东教育基金会课题“制度变迁:中国的理论与实践”、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等课题的研究。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政治经济学课题组首席专家。 目录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过程
第二节 马列主义创始人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特征的论述与我国的实践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节 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第四节 有效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第五节 农村土地制度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节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节 对市场经济认识的曲折发展过程
第五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第六节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矛盾与选择
第四章 向市场经济过渡与中国改革模式
第一节 过渡问题的产生
第二节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
第三节 中国经济转型的性质
第四节 中国改革模式的实质和基本经验
第五节 经济转型的新阶段与新特点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
第一节 按劳分配原则
第二节 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第三节 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
第四节 建立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收入分配体制,扭转收入差距过大趋势
第六章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表现与影响
第二节 对外开放的政策演变和意义
第三节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四节 利用外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第五节 推进“走出去”战略
第六节 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
第七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中国的经济奇迹及其解释
第三节 “五个统筹”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五节 完善产业结构
第六节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与政府调节
第一节 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的模式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
第三节 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第四节 政府管制与放松管制
第五节 转轨时期的通货膨胀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实践,因而没有给我们留下系统的、专门论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著作。但他们散见于诸多著作中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思想,还是十分丰富和需要认真学习的。例如,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转向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的理论,关于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联系与区别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要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的理论,关于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计划性与比例性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理论等,对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依然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问题,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另一方面,又不能照搬照套,采用教条主义或本本主义的方法。需要从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发展与完善,又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运用、创新与发展中实现的。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过程
一、社会经济形态发展和变革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当原有的生产关系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时,生产力就要突破旧的生产关系,从而发生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建立起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经历了二三百万年的原始社会制度,数千年的奴隶社会制度和封建社会制度,四五百年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后来又出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它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阶段才能趋于成熟。
ISBN | 9787040254433 |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作者 | 卫兴华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