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形象:人物报道研究 [平装] 9787501195862,75011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塑造形象:人物报道研究》内容简介:形象塑造是一门学问,是对精神的解读与提炼。传播。是解读和对接的唯一平台。《塑造形象:人物报道研究》作者曾任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多次参与重大事件、重大活动的现场采访协调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人物宣传报道经验。《塑造形象:人物报道研究》通过牛玉儒、许振超、孔祥瑞、任长霞、沈浩等典型人物的报道案例,从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人物报道的规律,并从人物报道的微观层面解读如何确定典型人物、提炼报道主题,怎样运用现代传播方法和技巧。使人物报道达到最好传播效果。
编辑推荐
《塑造形象:人物报道研究》是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刘汉俊,湖北赤壁人。中宣部《党建》杂志总编辑、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船舶无线电通信专业、武汉大学新闻学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新闻学(文学)博士学位。 先后在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光明日报社、人民日报社工作。曾任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多次参与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的现场采访协调工作。负责许振超、任长霞、牛玉儒、张云泉、吴仁宝、王顺友、谢延信、林秀贞、王瑛、王彦生、沈浩等全国重大典型,承担中央新闻单位《永远的丰碑》《时代先锋》《红色记忆》《劳动者之歌》《经典中国》《人民英模》《身边的感动》等大型系列专栏的组织策划工作。若干新闻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全国抗洪救灾新闻作品奖、全国抗非典优秀新闻作品奖等,在《新闻战线》《中国记者》等专业期刊发表若干专业理论文章。 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北京文学》《青年文学》《雨花》《读者》《书摘》《青年文摘》《中华散文选刊》《人民日报》副刊、《光明日报》《文汇报》副刊等发表文学作品,20多篇作品被收入精品选。作品《朋友》《请尊重我们的母语》《永远的丰碑》《经典中国》《你是一粒种子》入选中学教材、高考和中考试题,多篇文章被网友收入个人博客。出版文学作品专集《一个人的河流》《午夜的阳光》《千年的桨声》等。
目录
面对玛雅象形文字的断想(自序) 第一章 人物报道的社会学研究 第一节 表达政治主张 人物报道体现传播者的政治主张、政治目的、政治倾向和政治要求 第二节 报道体现社会价值 通过对人物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社会意义的提炼、传播,对社会关系产生作用。针对政治集团、社会组织和特定人群实施舆论主导 第三节 塑造社会形象 社会的形象要通过特定的人或群体来体现。形象好的个体或群体,起到团结、凝聚同道者和吸引其他人群的作用第四节 传播社会理念人物报道传播的某种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是通过直接性传播、有组织性传播,以及强制性传播来实现的 第五节 提供道德规范 人物报道对受众的思想、观念、意识、精神、思维、行为发生作用。人物本身所具有的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知识、品德、智慧、行为、言论产生社会示范 第六节 平衡社会利益 相近的利益状况、相同的社会地位、共同的利益诉求、共同的目标要求,很容易被互相吸引,聚集和整合力量 第七节 协调社会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过程。人物报道必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第八节 体现民本思想 人物报道必须表现的因素: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人生观,人物对自然、对社会、对自身所体现的人文情怀和心理状态,人物的本色、天性等本质特征 第九节 实施社会管理 新闻报道形成信息环境,影响社会环境。指向性信息有定的引导作用。同质性信息成长到一定规模,起到控制作用 第二章 人物报道文化学研究 第一节 关于媒介文化 媒介文化反映社会关系。没有文化的媒介是没有传播功能的,没有文化的内容是没有传播价值的。不反映人的媒介文化是无意义的 第二节 体现文化特性 人物报道的文化特性具有稳固性,主要包括主体性、复合性、象征性、传承性、民族性、开放性、地域性和特定性。 …… 第三章 人物报道的传播学研究 第四章 人物报道的比较分析 第五章 人物报道采编实务 第六章 典型宣传改进与创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一个U盘的自述
文摘
版权页: 当今世界,文化正成为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交流的平台、载体和符号,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分量、文化的含量正口益明显。文化就像一个可塑性很强的橡皮泥,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按照一定的思想进行造型,而且任意一景都是文化的形态。 所谓媒介文化,是一个与媒介相关的文化,既包括媒介与所传播的内容之间的文化关系,也包括媒介之外的社会关系,即媒介的生态环境。但是媒介文化首先要反映的是其传播的主体,即人的因素,人的思想或者行动。媒介文化反映社会关系,反映所传播内容要表现的主题与社会的关系,反映媒介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关系。没有文化的媒介是没有传播功能的媒介,没有文化的内容是没有传播价值的内容。没有反映人的活动的媒介文化是无意义的。 媒介文化是一种交融的产物。譬如,媒介文化的主体部分——精英文化在与大众文化的交融中,渐渐向大众文化转化,从一定程度上说,媒介文化即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文化通过媒介进行传播和交流。一种文化要楔入另一种文化圈,必须发现并找到与这种文化圈相对应的信息符号。一个人物的形象要能被社会接受,必须使自身特有的文化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对接并发生作用;中国的人物形象和理念要在国际社会上取得认同,就必须针对传播对象的文化特性寻找“接口”,挖掘其具有国际普遍意义和价值的信息元素。例如,报道同一个人物,国内媒体就应该多报道其事迹中蕴涵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美德,而对外宣传媒体则应该多报道其靠个人奋斗、不断进取,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的事迹。 媒介文化是一种实用文化。媒介传播人物形象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不但要关注人物所在环境的文化背景,同时在考虑受众接受人物报道时的环境,即是受众的文化背景,一言以蔽之,媒介在传播人物信息过程中,要考虑到“编码”和“解码”的信息背景对接。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对同一人物的解读不一定相同。
ISBN9787501195862,750119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作者刘汉俊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