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宪政架构下的地方政府模式研究》一、中国古代国家结构制度发展轨迹;(一)从方国联盟到地方自治单一制:奴隶社会;时期国家结构制度;1.夏朝联盟共主制;2.商周等级分封制;(二)从地方自治单一侧到集权单一制:封建社会;时期国家结构制度;1.郡县制及其意义;2.带有复合因素的单一制的萌芽和演变;3.集权单一制形成路径分析;(三)清末民初联邦制的探索;二新中国国家结构制度的历史演进;(一)中国共产党人早期对国家结构制度的探索;(二)新中国选择单一制的原因;1.地理因素;2.民族因素;3.传统政治文化因素;等等。
编辑推荐
《宪政架构下的地方政府模式研究》为21世纪地方政府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李平,女,教授,硕士生导师,汕头大学地方政府发展研究所所长、法学院副院长、行政管理“211”积极扶持学科负责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政府与公共事业绩效管理、电子政务。近年主持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十五规划项目、广东省教育厅九五规划项目、汕头市九五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汕头市2002年度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等各1项,其中3项九五规划项目已结题。近几年公开出版专著2部、教材1部,在《政治学研究》、《科学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政治与法律》等学科首选或CSSCI统计源学术刊物及《中国公共行政评论》(英文版)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录
总序
序
导论
一选题的说明
二对分析概念的阐释
三研究方法
四主要框架
第一章中国国家结构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单一共和国的设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单一制主张
(二)马克思、恩格斯联邦制的观点
(三)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是否有联邦、邦联之分
(四)如何看待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结构
制度的思想
二列宁的思想脉络:从反对联邦制到实践
联邦制
(一)列宁的思想主张及其变化
(二)列宁思想主张变化的原因
(三)列宁联邦制思想和实践的特点
三孙中山国家结构制度思想
四毛泽东国家结构制度的理论
(一)毛泽东早期“湖南共和国”主张
(二)建国后毛泽东的思想及贡献
五邓小平对国家结构制度理论的贡献,
(一)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是对国家结构
制度理论的贡献
(二)邓小平与毛泽东中央地方关系思想和
实践的比较
六江泽民国家结构制度的思想
第二章中国国家结构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中国古代国家结构制度发展轨迹
(一)从方国联盟到地方自治单一制:奴隶社会
时期国家结构制度
1.夏朝联盟共主制
2.商周等级分封制
(二)从地方自治单一侧到集权单一制:封建社会
时期国家结构制度
1.郡县制及其意义
2.带有复合因素的单一制的萌芽和演变
3.集权单一制形成路径分析
(三)清末民初联邦制的探索
二新中国国家结构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中国共产党人早期对国家结构制度的探索
(二)新中国选择单一制的原因
1.地理因素
2.民族因素
3.传统政治文化因素
4.经济因素
(三)中国国家结构制度在1954年至1994年
期间的调整和制度化
(四)分税制及其对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
制度创新
1.分税制实施的背景
2.分税制的内容和特点
3.分税制体现的国家结构制度意义
(五)港澳特别行政区的建立使中国单一制
具有新的特色
第三章中国中央与普通行政E地方政府关系
模式的分析
一普通模式的结构功能分析
(一)立法关系
1.划分中央和地方立法权限的基本原则
2.中央立法主体及其权限
3.地方省、直辖市立法主体及其权限
4.中央与地方立法关系的特点
(二)行政关系
1.中央行政机关的行政职权
2.省直辖市行政机关的行政职权
3.中央行政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的行政关系
(三)财政关系
二中央与普通地方行政区关系模式的特征
(一)一般特征
1.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生成取决于中央
2.中央集中了几乎所有的国家事务的
最终决定权
(二)特色分析
1.领导结构的二元性
2.地方行政机关地位的双重性
3.中国地方对中央影响的途径不同于其他国家
第四章中央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关系
实践模式分析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
(二)中国没有选择联邦制
二民族模式是一种特殊的地方与中央的
关系模式
(一)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制度是特别的自治
地方制
1.它是在“少敷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置的
2.自治区自治机关的性质和组成与普通行政区
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3.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自治权
4.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的关系
(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制度是特别的民族
自治制
1.它是统一与自治的结合
2.它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
3.它是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结合
三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模式分析
(一)民族自治机关享有广泛而全面的自治权
(二)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提供保障
(三)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行使
进行监督
第五章中央与特别行政区地方政府关系
实践模式分析
一特别行政区的“特别”之处
(一)制度设置的特殊性
(二)区域地位的复合性
(三)制度实施的差异性
(四)享有权力的超越性
(五)制度价值的多样性
二中央与特区的关系是单一制国家中央
与地方关系,
(一)特区产生过程
(二)特区权力来源
(三)中央对特区的监督
三中央与特区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复合制的特征
第六章中外特别地方制度的比较分析
一世界各国国家结构制度的分类
(一)世界各国国家结构制度的分类
(二)不同类型国家结构制度的共同特征
二各国特别地方制度分析
(一)联邦制国家特别区
(二)单一制国家特别区
(三)特别地方制度的发展趋势,
三带有复合因素的单一制:中国特色的
国家结构制度?=
(一)“一”与“多”的统
(二)集权与自治的统一
(三)稳定与动态的统一
第七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制度,
一澄清对中国国家结构制度的错误认识,走出
中央对地方权力放一乱一收的恶性循环
(一)国家结构制度受制于经济基础,反映国家
政治制度的民主实质
(二)单一制不等于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不等于
中央权威
(三)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既有矛盾对立的一面,
也有正和互动、统一的一面
二维护中央权威,克服地方制度差异性引发的消极
后果,处理好多样性与国家整合的关系
二科学合理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
克服中央权力过重的现象,
四建立、完善有关制度和相应机制,使中央与
地方关系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五在西部开发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六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和两个基本法,
维护港澳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 文摘
版权页:
(17)审定行政机构的编制,依照法律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人员;
(1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我国政权实行议行合一原则。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对它负责并报告工作。因此国务院从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要接受它的监督。
这种监督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所决定的。我国宪法对全国人大的职权进行列举,概括起来可分为宪法权,人事任免权、重大国事决定权、监督权等。
立法权方面,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相抵触,行政法规在公布后的三十日内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
人事权方面,全国人大根据国家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以上人员,全国人大都有权予以罢免。
重大国事决定权方面,全国人大审查和批准国务院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国家预算和决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监督权方面,国务院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国务院或国务院各部、委提出质询案,受质询的机关必须负责答复。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
ISBN | 9787500437741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魏红英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