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转念:用经济学思考》内容简介:美国有一档帮助穷人的电视节目,选定一户穷人家,一周内为他们建栋崭新的漂亮房子,全新的家具,车库里都放上新车。一夜之间,梦想成真,就要从此幸福地生活……不久之后,记者回访发现,很多受帮助的人把车和家具都卖了,换了钱。甚至还有人生活比以前更显困顿了些,因为付不起房子的财产税。
这本书里绝大部分故事,都有类似的情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些故事是从世界各地的经济学家那里听来的,我记录并转述出来。虽然来自经济学家,但这些故事和税收利息国际贸易无关,而是柴米油盐的道理,是日常生活。拿虐待老人来说吧,子女不孝冷血当然是原因之一,但不管子女如何冷血,不会虐待家财万贯可以留大量遗产的老人。富有的老人,子女通常来探望的次数也要多一些。忙还是不忙,子女要算时间的成本和收益。久病床前无孝子,富在深山有远亲,是经济学的道理。
编辑推荐
由兰小欢编著的《一转念:用经济学思考》很多文章取材于我2008年加入牛博网之后的博客内容。像旅行家们记录旅途中的奇闻轶事一样,我把自己在经济学领域里见过的或好玩或古怪的故事记录下来。
本书共三辑,主要内容为锦衣不夜行,新年空余愿,偏以貌取人,博士不值钱,生命价几何,剩女与光棍,又帅又有钱,一夫一妻制等。 媒体推荐
将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方式说清楚,这是科学家。将简单的事情用复杂的方式说灿烂,这是文学家。将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方式说得又清楚又灿烂,这是兰小欢。
——叶三 (诗人,《九万字》作者)
不是所有经济学人都关心现实世界,不是所有关心现实世界的经济学人都为普通读者写书,不是所有为普通读者写书的经济学人都能用中文写植根中国的经济学故事。小欢是关心现实世界并执着地为普通读者写书的中国经济学人。他的这本书用原汁原味的中文写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故事,引证的则是地地道道的主流经济学论文。如果你学过主流经济学,读此书会是一次愉快的复习;如果你未曾学过,读罢此书你应该想做个经济学人了。
——李冠一 (波士顿学院经济学助理教授)
经济学可能是最违反常识的学科之一了。很多自视聪明的人在常识反复出错后,感到有必要学一点经济学以便在社会上更好地装,但又觉得学起来很枯燥。如果你凑巧是这种人,可以试试兰小欢的这本书。它解答的都是你多半会感兴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北京卖毛片的碟贩子大都集中在中关村?为什么充当人体炸弹的极端恐怖分子当中——和人们想象的刚好相反——穷人和文盲的比例其实很低?为什么一个太子党看不见摸不着的背景的价值,可以通过对一些市场现象的研究合理地估算出来?
——罗永浩(牛博网创始人,老罗英语培训校长)
经济学算不算科学,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不过就好的普及读本而言,经济学和自然科学显然必需具备同样的要素:帮助人看到事物的深层逻辑,不高估也不低估读者的智商。这些年经济学成了显学,面向普通公众的读本层出不穷,然而就这两点来说,小欢这本都可算是上乘之作。
——姬十三(果壳网CEO,科学松鼠会创始人) 作者简介
兰小欢,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经济系博士生,研究领域为教育和劳动力经济学。牛博网作者。
目录
序
第一辑 无情有理
锦衣不夜行 3
新年空余愿 7
偏以貌取人 11
博士不值钱 15
生命价几何 19
剩女与光棍 25
又帅又有钱 30
一夫一妻制 34
善心与市场 40
血头红十字 45
无知与仇恨 50
利益与伦理 57
常理破神圣 64
建美国大业 68
第二辑 非法合律
海盗与民主 75
估价太子党 82
扎堆卖毛片 85
走私与腐败 90
恐怖分子考 95
女巫与女婴 100
谁在打假球 106
他来自街头 111
第三辑 少迷多思
逻辑和因果 121
顽固的脑壳 127
专家的意见 133
性别与语言 137
活在比喻中 142
近代史教育 145
快速读书法 150
青年探索者 159
科研伦理观 163
神秘的点球 167
钱都哪去了 171
纪念钟开莱 174
撞开那扇门 178 序言
美国有一档帮助穷人的电视节目,选定一户穷人家,一周内为他们建栋崭新的漂亮房子,全新的家具,车库里都放上新车。一夜之间,梦想成真,就要从此幸福地生活……不久之后,记者回访发现,很多受帮助的人把车和家具都卖了,换了钱。甚至还有人生活比以前更显困顿了些,因为付不起房子的财产税。
这本书里绝大部分故事,都有类似的情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些故事是从世界各地的经济学家那里听来的,我记录并转述出来。虽然来自经济学家,但这些故事和税收利息国际贸易无关,而是柴米油盐的道理,是日常生活。拿虐待老人来说吧,子女不孝冷血当然是原因之一,但不管子女如何冷血,不会虐待家财万贯可以留大量遗产的老人。富有的老人,子女通常来探望的次数也要多一些。忙还是不忙,子女要算时间的成本和收益。久病床前无孝子,富在深山有远亲,是经济学的道理。 文摘
小欢三十岁生日那天,对着自己的照片一顿唏嘘:这几年在美国挺熬人啊。伤感得一塌糊涂,即使身边有个人一再使劲地夸他:没事没事,你在土豆里面也算好看的。
三十岁嘛,男人嘛,总要说几句,给自己个交代,那天他也说了一句:“我这几年是扎扎实实为自己活了。”
一没念首诗,二没许个愿,就这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但哥听了却心里趟过一丝微笑:这孙子,又TMD装低调。
“为自己活。”多简单的话啊,让我们看看这之前都有谁旗帜鲜明地说过:
二十年前有个叫王小波的说过,那时候沉默的大多数只把他当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前几年有个蛰起来好久念金刚经的哥们,抽猛子想明白了,给他的下一辈们写了本书,告诉孩子们“反正我这辈子就是为自己活了”,他叫王朔。
现在,有个叫兰小欢的,他在三十岁的时候,偷偷地,貌似不经意地说:“我这几年算是扎扎实实为自己活了。”
看见没有,搞清楚这小子在说什么,哥没点搞历史的兴趣,没点搞文献的功底,看来还真TMD不行啊。
小欢这本《一转念》,我可能是最早看过原稿的人,也恐怕是最早劝他结集的人,不过我最先建议他出的不是这本文集,而是出一本半自传体的书,类似老罗的《我的奋斗》,记录一下他求学的经历,自己吹吹牛逼,说说他是如何从一名高中险些退学的业余台球选手,成长为一名留美经济学博士的,“从此俺们家乡包头萨拉旗少了一位丁俊晖,而伟大祖国多了一位光头经济学家.......”结尾我都给他想好了。
那时老罗《我的奋斗》出版了,看过,我两纷纷感叹,“罗哥成长的经历怎么这么平凡啊。”一没逃过学,上学的时候没在街头混过;二没考过研,“一个连政治都没考过的人怎么能算是拥有完整的人生呢?”更关键是,感情生活简直空白得令人发指,“这可是我强项啊。”
我们于是跃跃欲试,要把《小欢也奋斗》提上日程。
不过那天在包头吃完手抓羊肉,酒足饭饱,哥突然问他:“马的,你丫这经历有点太曲折了,故事他娘的太多了,会不会没人信啊?”
丫一拍脑门也回过味了:“对啊,人家不会说老子是在写小说吧。”
斗争良久,最后还是决定把自传先放一放,来日方长,毕竟三十岁就总结,不大吉利,那就先做这本《一转念》。
对这本书我们是充满信心的,市面上类似的书不少,名字就不说了,反正拿起这本,兰总翘起兰花指:“书卷气不浓,学问还是不够啊”;抄起那本,兰总点上一支黄鹤楼:“少点杀猪味,文笔还是不灵。”好了,这回大家知道兰总的本事了吧,他这本《一转念》,貌似信手拈来,举重若轻,但背后是扎实的文献功底,都是他这几年在美国修炼慢慢淘出来的,不信你看过就知道,能闻到图书馆的味道;但这小子文笔有刀锋,每每你读着读着,感叹丫就是一待在美国的秀才,可丫似乎藏书里听见了,转身抽出一把杀猪刀,咣,咣,咣,“谁说老子是秀才,谁说老子是秀才,人呢?人呢?”你吓得立马掩上书:“我草,怎么还TM是流氓啊。”
《一转念》是本小书,小欢做来轻松写意,一挥而就,但对我们这些在国内做经济学研究,关起门来“指点江山”的人,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窘迫和猥亵,忍不住有“砸丫家玻璃”的冲动。
现代经济学其实有相当的门槛,没有几年数学的底子,没有几年逻辑的训练,没有几年综合文化知识的积淀,再来几年文献功夫,你想站在前沿指手画脚,几乎不可能,想要成为兰总这样会武功的流氓,是有路径依赖的,个中辛苦,冷暖自知,好在他就是喜欢,这辈子,除了爱好妇女,我看丫就是要跟经济学磕了。
三十岁给来个“一转念”,踏踏实实“为自己活”,兰总再腼腆也掩不住自己的抱负了,再低调也挡不住一战成名的山雨欲来风满楼了,这个世界像唐俊这样的伪君子太多了,为什么不向年轻人们多推荐几个像小欢这样的真流氓呢?
ISBN | 9787542634993 |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作者 | 兰小欢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