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价书)术道:中国历史上的谋略 [平装] 978750118614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1547271 类别: 图书 管理 管理学 决策学
《术道:中国历史上的谋略》介绍了博弈术、韬晦术、立威术、鉴人术、统战术、全身术、突围术、平衡术等中国历史上的谋略。人生在世,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与人打交道,待人处世与每个人的关系,犹如鱼得水一样,须臾不可分离。然而,世事如井水,如何探得其中深浅,最终达到如鱼得水的境地,却需要下一番工夫。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亦文章。就是其中一个深知的处世哲理。
编辑推荐
千古之谜,烛影斧声。《术道:中国历史上的谋略》使你深谙为人处事的技巧和领导者的谋略。
作者简介
时光,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供职于新闻行业。擅长公司管理层培训及法务财务咨询。著有《吃定基金》、《帝国的背影》等。 任浩之,作家,生于七十年代,擅长历史题材写作,著有《局道:中国历史上的博弈术》(与时光合著)、《王道: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术》及《读史学做人》等。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博弈术-愉悦的冒险游戏 博弈在西方词汇中译作Game,即游戏的意思。博弈所研究的是多个聪明人如何在一起玩“游戏”的。简单地说,博弈就是研究如何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收益的一种策略。翻开史书,你会发现里面充满了博弈;而我们的人生其实正是一场接着一场的博弈。通晓了博弈论,我们就获得了又一把解读历史的钥匙;通晓了博弈论,可以使我们变得更聪明,有助于理性决策,有助于我们的成功。 第一节 强弱,不是宿命是选择 第二节 搞好你的根据地建设 第三节 人为上,人心为上上 第四节 古典智慧解码 第二章 韬晦术-把握进退的智慧 “枪打出头鸟”的道理可谓响彻云霄,所折射的道理就是:做人要低调。它的“守”是为了“攻”,它的“晦”是为了“明”,它的“屈”是为了“伸”。简单地把它归入“阴谋”肯定是有失公允的。虽然历史上一些反面人物如袁世凯、蒋介石是此中高手,但像“游击战术”、“永不称霸”、“和平崛起”这些重要方针其实也闪烁着韬晦学的光芒。看来“韬晦”的关键,在于为何人所用,为了什么利益,这才是评价它的标准。 第一节 低调就是爱自己 第二节 想成功就要能屈能伸 第三节 退一步,是为了亮剑 第四节 切忌把精明写在脸上 第五节 请别人来约束自己 附录 第三章 立威术-很好很强大 学会立威术,你所管辖的范围内的人才会服从于你,让他们更为敬重于你,你才会成为更有魅力的一位领导人,只有学会这些管人的艺术,才是你作为领导者终身受益的法宝。在形形色色的社会中,明辨是非十分重要。在未看清是非曲直,宁可装糊涂不行动,而不可装聪明轻举妄动。面对危难为官者要能屈能伸,方显领导本色。君子要屈而有度,不要英雄气短。因此,领导者只有能屈能伸才能堪称楷模。既然,从政者必须能屈能伸,能柔能刚,亦宽亦严,亦恩亦威。因此,对待下属既要有软的一手,也要有硬的一手,只有恩威并用,才能真正树立大正的官威。 第一节 一切从营销自己开始 第二节 沧海横流方显你的本色 第三节 神秘感也是种威慑力 第四节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第五节 气势决定格局 第四章 鉴人术-看清你身边的人 毛泽东同志说过:“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的确,敌友不分,往往导致南辕北辙,适得其反。如何认清自己身边的人?划出一道道明了的界限,是谋略学的必修课。 …… 第五章 统战术-铸造你的“狼群” 第六章 全身术-每个人的无间道 第七章 突围术-出来混,也可以不还 第八章 平衡术-在A与-A之间
文摘
版权页: 博弈在西方词汇中译作Game,即游戏的意思。博弈所研究的是多个聪明人如何在一起玩“游戏”的。简单地说,博弈就是研究如何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收益的一种策略。翻开史书,你会发现里面充满了博弈;而我们的人生其实正是一场接着一场的博弈。通晓了博弈论,我们就获得了又一把解读历史的钥匙;通晓了博弈论,可以使我们变得更聪明,有助于理性决策,有助于我们的成功。 第一节 强弱,不是宿命是选择 杀母立子,说起来这是一种极为残酷的博弈,最直接地体现出利益的巨大驱动与博弈的冷酷无情。最先想出这种办法的人是汉武帝。这位既雄才大略又残忍暴虐的皇帝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之前的秦始皇,而他们也确实常常作为“秦皇汉武”而相提并论。这两个人同样是少年即位,同样从父辈手中接过王位或者皇位,然后又兴致勃勃地把接到手的江山重新打理一遍,开疆拓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崭新帝国。在对臣子的处理方式上,前者进行了著名的焚书坑儒,后者的文臣武将们则经常碰到宫刑或者灭门的遭遇。在家庭关系上,前者身边没有留下任何关于婚姻和个人感情的记录;而后者身边虽然有陈阿娇、卫子夫、李夫人和赵钩弋这些皇后妃嫔,也曾有金屋藏娇的荣耀和怀梦草的传奇故事,最终却大多难逃深锁长门的冷遇,甚至像赵钩弋那样,作为儿子登基前最重要的祭品。 汉武帝刘彻的内心深处可能总潜藏着严重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遇到他的帝王身份和暴虐性格,产生的就是一场场血雨腥风。在别人的离间之下,太子刘据和卫子夫被迫自杀,事后追悔莫及的刘彻只能立赵钩弋所生的幼子为太子。但由于害怕出现母后临朝控制大权的局面,他决定赐死钩弋夫人,为儿子未来的即位之路扫清障碍。于是赵钩弋就成了这种对策下的第一个被害者,而她幼年失母的儿子当然也是受害者之一。有着同样遭遇的是北魏王朝的皇帝们,这个由鲜卑人建立的王朝在汉化的道路上学来了许多先进的经验,同时也学来了这个残酷的对策。其实在汉武帝之后直到鲜卑政权建立之间的几百年间,杀母立子并没有被当做某一个王朝的固定政策延续下来,从古至今,只有拓跋鲜卑将它当做一项国策。 当然,拓跋鲜卑实行这样的国策,在当时也确有其理由。在他们的早期部落时期,经常采用政治联姻的形式,把两个部族联系在一起。可想而知,这样的结果就是首领及其妻子各自拥有一方强大的势力,分庭抗礼,理所当然会限制首领的权力。于是为了获得独一无二的大权,不至于处处有人掣肘,首领就会在培植起自己的势力之后杀死妻子以及妻族中有实权的人物,将大权全部操纵在自己手中。 而制定这项政策的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之母来自贺兰部,这也是一个强大的部族,当时拓跋珪只有6岁,还是代国的王子时,强大的前秦击败了代国的军队。在一片混乱中,拓跋珪的父亲、代国国王拓跋什翼犍、拓跋畦的母亲贺氏和拓跋珪等王族纷纷逃离家园。但在逃亡的路上,拓跋什翼犍的另一个儿子定君突然发难,他杀死了自己的许多兄弟,又打算向其他人动手。在这个危急时刻,贺氏在贺兰部臣属们的支持下决定先发制人,她把拓跋什翼犍抓了起来,以拓跋珪缚父请降的名义向追来的前秦军队申请投降,希望获得他们的保护。这件事情给童年的拓跋珪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成年之后,他所娶的妻子又来自强大的独孤部,这让他逐渐感到母亲和妻子背后的势力是对自己权力的最大威胁。由于本来就有清除妻族势力的传统,再加上拓跋珪童年的心理阴影,在借助她们的力量登上皇位后,拓跋畦却决定防患于未然,先杀死长子拓跋嗣的母亲、来自独孤部的刘贵人,彻底消除母后势力可能带来的影响。
ISBN9787501186143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作者时光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