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6辑) [平装] 978730118819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6辑)》第六辑的出版,适逢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建院(复系)十周年。不是巧合,而是满怀期待的我们,追随着院庆十周年的步伐,奉献给她的一份厚重的生日礼物! 十年不是一个小数字,它喻示着岁月的累积,能量的累积;十年也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的背后是10个365日的付出与印记。从本辑《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6辑)》中,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印记。 “东亚新闻研究”专题,是“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年会(2010)暨东亚新闻学与新闻事业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集萃。自2008年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恢复成立,当年举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90周年暨新闻教育、新闻学研究90周年学术研讨会”以来,学会每年举办一届年会,2009年的年会主题为“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暨五四时期新闻传播专题史研究学术研讨会”。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学术研究平台,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秉承创会会长蔡元培先生的办学宗旨,网罗大典,兼容并包,广泛吸纳海内外学者参加年会的学术研讨,进而形成跨学校、跨学科、跨国界的学术研究特色。
编辑推荐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6辑)》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东亚新闻研究专题 香港新闻业的回顾与反思 公民传播权及其发展 日本“新闻学”的发展历史 大众传媒在公共舆论和民主政治构建中的作用与局限 传媒与社会 深度、展示与拟态人际交流 ——对四个新闻频道播报节目形态的比较研究 公民新闻与中国网民创造的变革场景 媒介镜像与意义建构:《纽约时报》与BBC对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报道的比较研究 媒介图式的建构及其效果 ——关于“天价医疗费事件”报道的焦点小组研究 走向一个物的天堂? ——广告与“八十年代”的文化意识 新媒介赋权:一种农村电子商务实践性的社会研究 ——以沙集网商为例 网络环境中的资源交换:网聊现象浅析 关于党报视觉传播问题的探讨 国家形象与媒介外交 试析1949年以来我国媒体外交的理念与实践 埃德加·斯诺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外交思想的传播 新闻传播史论 论传媒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推陈出新:论中国先秦诸子传播思想的学术价值 从《北平笺谱》的出版论鲁迅的编辑出版思想 “新闻”词源新证及其近代术语的形成 报人张季鸾研究:历史、现状与展望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图4的数据还表明,央视和东森相对而言更多地使用专题这种编码方式,央视的专题比例为38.1%,东森的专题比例为61.6%。 如果从传统的电视新闻样态来看,专题形态是最直接、最大容量传递信息(无论是声音信息还是画面信息)的一种编码方式,这种“影像+解说”的专题方式类似孙玉胜所说的“读报电视”,“信息量大,新闻含量也足,片子里充满了对比和冲突。解说词是连续、完全可以独立成篇的文章,是报纸新闻的电视翻版。”②这种方式曾经是早期电视新闻最主要的报道方式,具有极强的宣讲和告知能力,是比较典型的大众传播方式。而播报、对话还有探询这三种编码方式,则更倾向于拟态的人际传播。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央视和东森运用大众传播的编码方式更多一些,而CNN和BBC更注重在新闻播报节目中实现一种拟态的人际交流效果。
ISBN9787301188194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