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坷半生唯嗜书 [平装] 978710007436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坎坷半生唯嗜书》包括了接触最早的书、知识的摇篮——图书馆、逛书店和买旧书、“文革”中的琉璃厂、千林风雨莺求友,万里云天雁断行、书与读书者的浩劫、话说“内部书”与“内部书店”、 “内部书”在理论上的尴尬、没有一定之规的“内部书”宽严不同的“内部书店”和与时流转的“内部书”、“文革”中期出版的几本怪书等。
编辑推荐
《坎坷半生唯嗜书》为书话文存之一。
作者简介
王学泰,原籍山西清源(现名“清徐”),1942年底生于北京。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1988年转到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比较关注文学史与文化史的交叉研究。
目录
自序 读书的苦与乐 ——读书随想录(一) 接触最早的书 知识的摇篮——图书馆 逛书店和买旧书 “文革”中的琉璃厂 千林风雨莺求友,万里云天雁断行 书与读书者的浩劫 话说“内部书”与“内部书店” ——读书随想录(二) “内部书”在理论上的尴尬 没有一定之规的“内部书 宽严不同的“内部书店”和与时流转的“内部书” “文革”中期出版的几本怪书 怪书《柳文指要》 众说纷纭的《李白与杜甫》 这也叫做文学作品 重读《诗经》 ——评《诗经名物新证》 《诗经》与礼乐 二重证据法 探源溯流说《论语》 去妖魔化,去神圣化,还原《论语》 《论语》地位的涨落 近百年的儒学与《论语》 《宋文鉴》的编刻与时政 不要盲目崇拜《四库全书》 破梦者如是说 ——评《寻墓者说》《冷月葬诗魂》 《百年一遇》序 “家”给了我们什么? “家”和《出身论》 “生民之乐” 《偷闲杂说》序 《笑林广记》序 《炼狱者雕像》序 《发现另一个中国》序 《中国饮食文化简史》自序 从徐致靖谈到《古城返照记》 县衙门的“官”与“吏” “吏治”与“治吏” ——评《中国古代吏治札记》 封建王朝的修复机制 吏治与治吏 古代官吏制度的启示 真游戏与潜规则 ——评吴思的《血酬定律》 笔力千钧,神流方寸 ——读宁伯龙先生《垂露悬殊集》 ……
序言
我国历史悠久,并且首先发明了印刷术,历代所印之书,总数虽不可 确考,但以一人之力,终其一生,所读之书也不过是存世之书的九牛一毛 而已。然而让人纳闷的是,历代读书人写读书心得的书却很多,甚至从东 汉起,专门有了“书后”的文体,韩愈、柳宗元文集中屡见之,后人仿效 者不少,明代名士王世贞更著有《读书后》八卷(按:前贤郭沫若、钱穆引 《读书后》,均在“读书”下加逗号,将“后”字与下文联属,不知《读 书后》乃书名,此一时疏于查考所致也)。不过,这类书与诗话类体裁有别 ,更与近代的书话有很大不同。从严格意义上说,书话是从二十世纪三十 年代兴起的,其中最为读者熟悉的是郑振铎的《西谛书跋》、阿英的《阿 英书话》、唐弢的《晦庵书话》。前年是郑振铎一百一十周年诞辰,中华 书局重新编选郑先生的书话文字,印成《漫步书林》,堪称郑振铎书话精 华。1996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姜德明主编的《现代书话丛书》,除《阿 英书话》外,另有《鲁迅书话》、《周作人书话》、《郑振铎书话》、《 巴金书话》、《唐弢书话》、《孙犁书话》、《黄裳书话》。就我而言,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复旦大学历史系读本科、研究生时,鲁迅、阿英、 郑振铎、唐;叟的书话,深深启迪了我。鲁迅的名文《买<小学大全)记》 ,使我感受到了清代文字狱的血腥,此文我反复读过好几遍。郑振铎的《 西谛书跋》,丰富了我的目录学知识。阿英的《小说闲谈》对研究明代文 化,特别是社会生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61年,唐弢在《人民日报》 副刊上连载《书话》,虽属千字文,但文笔清新,我每篇都必看,增加了 现代文学史的知识。后来结集出版,我买了一本,爱不释手。所谓书话, 无非是有关书及著者的种种话题。这类作品,受到包括我在内的读者的欢 迎,我想根本的原因是,这些书都是学者作家化或作家学者化的结晶。单 就郑振铎、阿英、唐弢而论,郑先生是中国文学史的权威、藏书家,也是 文学家;阿英先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专家、藏书家,也是文学家;唐先生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专家,也是有“鲁迅风”之誉的杂文家。因此,他们写 的书话,信手拈来,道人所未道,文字简洁,甚至文采斐然,读后不仅增 加学养,还因文字娱目,而感到愉悦。这几本书无疑是传世之作,书话这 种文体,也必将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正是本着传承书话文体的愿望,我主编了这套《书话文存》。诚然, 先贤们的学问成就、文学业绩,我辈难以企及。但是,加盟本文存的作者 ,都既是学者,也是作家。王学泰不仅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也以 研究游民及江湖文化驰名学界,并写了不少杂文、随笔;李乔是研究中国 行业神的专家,有专著行世,并以大量的杂文、随笔活跃于文坛;伍立杨 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民国初年的政治史,有深入的研究,出版了有影响 的专著,更以散文家为读者熟知;赵芳芳虽没有以上诸位的名气,但从她 已出版的散文随笔集《一花可可半梦依依》、《朱颜别趣》以及收入本文 存的新作来看,她不仅饱读诗书,且文字温润似采采流水,她写的书话, 别具风格,使人耳目一新。知识性、可读性是书话的命脉。就此而论,我 敢说,本文存是与前辈们的书话一脉相承的。 编一套书话文存,余有志于此亦久矣。前年京中及陕西有出版社编辑 来舍下约稿,我提出编此文存,他们都表示欢迎。但后来报选题,都被单 位一把手否决。老实说,时下某些出版社的一把手,根本就是学术外行。 去年我跟商务印书馆的王乃庄、常绍民、丁波先生说起出版这套文存,他 们都很支持,此书才得以面世。这里,我对商务印书馆深表谢忱与敬意! 2010年2月20日 农历年初七,于老牛堂
后记
这是一本书话,所收的文章都与书有关,可分三大类。一是写我过去 读书生活的。半生碌碌,可述者唯有读书。那时的中国,很少有个人生活 ,读书本来是非常个人化的行为,但当时的读书也打着很深的社会烙印。 如果有关注社会风俗研究的,研究一下几十年的不同层次人群的读书生活 也是很好的社会学的题目。从中可以有许多发现。二是评史。虽然我读书 很杂,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大多是碰上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没有一定的计 划,但总的说来我还是偏爱读史,而且不管读什么书都爱从史的角度去考 察评论。本书的篇幅较长的文章都是评史的。像《宋文鉴》本是一本北宋 诗文总集,或说北宋诗文名篇的选本,可是围绕着这部书的编选和后来的 刻印出版却充满了政治斗争,因为各派力量处于胶着状态,编好了却不能 出版,后来民间出版力量的介人,此书才得以问世。现在看起来十分有趣 。又如蓝英年先生的《寻墓者说》和《冷月葬诗魂》两本书都是讲与俄国 、苏联文学艺术有关的人和事的。现在六七十岁的一代的知识人,年轻时 有不少俄国和苏联文学艺术迷。虽然斯大林按照主流的说法也很左,但他 对俄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如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奥斯托 洛夫斯基(不是苏联那位,是俄国剧作家)、契诃夫、托尔斯泰等俄国历史 上作家不仅不否定、不批判,还大力歌颂弘扬,在国内外大力宣传,因此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苏俄文学艺术如滔滔河水大量涌向中国,大批 的中国知识人受其影响,从五十年代起学习苏联文学艺术几乎成为年轻人 课外政治阅读品。苏联文学艺术虽然也以歌功颂德为主,但由于它有丰厚 的文学艺术传统,而且主政者还在提倡这个传统,因而这些作品不像中国 极左时期文学艺术那样简单化、样板化(艺术都是个性化的,一成样板,还 有什么艺术)。这些是形成青年人喜欢和迷恋苏俄文学艺术的根本原因。然 而苏俄文学艺术创作中也有不少血泪,我们看到了殿堂,没有看到基座下 的白骨,蓝英年先生把这些不为人知的事翻腾出来,搅乱了一些人的苏联 文学艺术梦,但对苏俄文学艺术认识的演变也体现了人们认识的发展。三 是书评。杜甫有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许多知识人操觚撰 文成书有着许多艰辛,我们从中获取了知识或思想,但却缄默不语,仿佛 自己所说所写都与他人的劳动无关,我以为这是不可取的。我读了好书就 有为它写篇评论的欲望,这两年写书评不少,用以表达我对这些作者的感 激。本书中收录了其中的一部分。 王学泰于2010年8月20日
文摘
版权页: 《诗经名物新证》考证名物形制时,有意识地运用了“二重证据法”。古代学者考订古物古事往往是从书本到书本,如果书本上找不到根据就会作出结论说:“于史无征。”这样就成了死案。这是只知道相信书本,没有考虑到古代事物的发生还会留下其他痕迹。例如,传世或出土的古物,古人生产、劳作以及战争、交流等活动的遗迹,都可以作为考证某一个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证据。使用典籍文字资料与遗迹、遗物都.可以作为考证相关问题的证据。使用文字记载与遗迹遗物相配合的考证方法叫作“二重证据法”。国学大师王国维首先自觉地使用这个方法。他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任导师讲授《古史新证》中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材料之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也无不表示一面之事实。此即二重证据法。”但当时王氏能够大量应用的“地下之新材料”大部分是刚刚被发现不久的甲骨文。王国维死于1927年,而二十年代是近代考古学刚刚起步的年代。作为近代考古学标志的山西省夏县西阴村发掘是在1926年,河南殷墟的挖掘已经是1928年了。时代局限了王先生。他不可能把这种方法发挥得淋漓尽致。王氏之后,“二重证据法”得到广泛的应用,为考证古史古事的学者所常用。然而,由于很多研究者没有能够学跨文史两界,其眼界受到学力的限制,当时所依据的地下新材料也是有限的。
ISBN978710007436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王学泰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