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简介:生命教育是个综合性、涉及多学科的话题,作者运用了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尝试着对生命教育做系统、深入的探讨,这种尝试实属不易,意味着艰辛的劳作、加倍的付出。但这种探讨是很有价值的。
书中提出了诸多有新意、特色的观点,如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实施生命认知、生命情感、生命意志和生命行为等内容的教育;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并努力构建宽领域、多角度、深层次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大学生生命教育新模式,让教育覆盖每个大学生的成长全过程;人来源于教育、生成于教育、提高于教育,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
编辑推荐
《大学生生命教育》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叶华松,副教授,浙江丽水人,现任丽水学院党委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现主要从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近年来,主持承担教育部、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省教育厅和省教育规划办公室等多项课题。在《中国高教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探索》、《教育评论》、《学术论坛》、《理论月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和《黑龙江高教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论高校贫困生的“精神扶贫”》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科研成果多次获省、市社会科学成果奖。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概述
第一节 生命的诠释
一、生命的起源
二、生命的涵义
三、生命的特征
第二节 生命教育的出现与发展
一、生命教育的出现
二、国外生命教育
三、国内生命教育
第三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界说
一、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特点
第二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体系与原则
第一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体系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念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
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
第二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
一、认知、体验与实践相融合原则
二、发展、预防和干预相融合原则
三、自助、互助和援助相融合原则
四、学校、家庭与社会相融合原则
第三章 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
第一节 生命价值的哲学内涵
一、西方生命价值哲学观
二、中国传统生命价值哲学观
三、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哲学观
第二节 大学生生命价值的提升
一、大学生自我生命价值的提升
二、大学生社会价值的提升
第四章 大学生健康教育
第一节 大学生生理健康教育
一、生理健康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二、大学生生理健康的现状
三、大学生生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
第五章 大学生情爱教育
第六章 大学生死亡教育
第七章 大学生挫折教育
第八章 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教育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四)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指大学生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和达到的发展程度。现代的“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科学主义”、“实用主义”等的对立面而出现的。相对于“科学主义”来讲,“人文主义”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来讲,“人文主义”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对于实用主义而言,“人文主义”强调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可见,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现着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主张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正是遵循这一理念,不仅关注生命个体的现在,还要关注生命个体的未来,信任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肯定人对生命境界的向往和追求,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人。
对大学生开展生命关怀教育,关键在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知识体系日趋分化的时代,现在大学强调更多的是“科学”、“技术”、“实用”等。大学生毕业后,要走向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因此,在校期间必须经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拥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必须强调的是,人文素养也是未来的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相形之下,现在的大学生,往往在人文素养方面显得比较欠缺。有的大学生个人工作能力强、水平高,可为人处事就是不行,主要就是人文素质缺乏的表现。“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只是服务于社会、立足于社会的手段。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明确人‘为何而生’的道理;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教人‘如何而生’的本领。一个人不能只有‘如何而生’的技能。
ISBN | 9787308086967,730808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叶华松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