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导论(第2版) [平装] 978704017820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信息管理导论(第2版)》是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信息管理导论》的第二版。在保持第一版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学科和行业发展的最新成果与动态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应用与实践的内容。全书分为基础篇、原理篇和应用篇,主要内容包括信息与信息资源、信息社会、信息交流、信息技术、信息组织、信息管理、信息资源人文管理、信息资源经济管理、信息资源系统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专门化等。《信息管理导论(第2版)》还配有大量的案例分析材料,读者可到相关网站上下载。 《信息管理导论(第2版)》可作为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以及相关(本科)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信息资源开发、管理和利用的有关人员学习参考。
编辑推荐
《信息管理导论(第2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系列教材之一。
目录
上篇 基础篇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资源 1.1 信息与社会信息 1.1.1 信息的界定 1.1.2 信息的类型与特征 本节小结 课外阅读指南 复习思考题 1.2 信息资源 1.2.1 从信息到信息资源 1.2.2 信息资源构成与特性 1.2.3 信息资源社会功能 本节小结 课外阅读指南 复习思考题 1.3 信息的度量 1.3.1 基于数据量的信息度量 1.3.2 基于概率的信息度量 1.3.3 基于经验的信息度量 本节小结 课外阅读指南 复习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及参考网站 第二章 信息社会 2.1 信息环境与信息社会 2.1.1 社会信息环境 2.1.2 信息社会理论 2.1.3 信息社会的特征分析 2.1.4 信息社会的相关理论 本节小结 课外阅读指南 复习思考题 2.2 社会信息化 2.2.1 社会信息化概要 2.2.2 中国社会信息化 2.2.3 社会信息化测度 本节小结 课外阅读指南 复习思考题 2.3 信息文化与现代社会 2.3.1 文化与信息文化 2.3.2 信息文化的一般特征 2.3.3 信息文化的时代特征 2.3.4 信息文化的现代意义 本节小结 课外阅读指南 复习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及参考网站 中篇 原理篇 第三章 信息交流 3.1 信息交流原理 3.1.1 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点 3.1.2 信息交流的模式研究 3.1.3 信息交流的基本类型 本节小结 课外阅读指南 复习思考题 3.2 信息交流的结构 3.2.1 信息交流的基本结构 3.2.2 信息源 3.2.3 信息渠道 3.2.4 信息用户 本节小结 课外阅读指南 复习思考题 3.3 社会信息交流 3.3.1 社会信息交流矛盾分析 3.3.2 社会信息交流障碍分析 …… 下篇 应用篇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①基本方法 列宁指出:“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满的‘定义’中去”。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一般的定义方法包括了概念定义和语词定义两大类。其中,概念定义又包括属加种差定义、发生定义、关系定义、功用定义等种类。因此,信息的定义方法可以是多样化的。 ②认识方法论 信息定义的方法论,即对信息进行定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a)信息认识的两种范式① 传统的信息范式认为,作为存储、传递和转换知识对象的知识,信息是客观的、静态的和物化了的。其基本特征是:把信息看成是一种可以独立于用户主观认识和独立于具体应用环境与过程的客观存在,信息内容可以客观、唯一和明确地加以确定和描述;信息是一种静态表示,信息内容不受时间和使用的影响而变化;而且,由于存储、传递和转换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因此把信息看成是以物化形式存在的,文献是信息的具体表现。 新的信息范式从用户角度和在用户行为方式基础上来认识和定义信息,将信息本身与用户的信息活动过程紧密联系起来了,因此,信息是主观、动态、过程化的。信息是信息用户与文献或数据的一种交互作用,是用户根据特定时间、特定目的、具体问题环境和自身知识对文献或数据的主观认识和描述,并将随着目的、问题环境和自身知识的变化而变化;信息产生于用户和文献或数据的交互作用中,而任何物化文献形式都只是特定用户在特定环境下根据特定目的对信息的暂时的主观描述。
ISBN9787040178203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谭祥金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