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大海战 [平装] 978750119644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1555264 类别: 图书 军事 一战/二战
《大西洋大海战》内容简介:二战中,以大西洋为主战区的大西洋战争,是战区规模最广、斗争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战争…德国同英美之间。为了争夺大西洋的制海权,双方几乎投入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尖端的科技,德国的U艇,一度让强大的英国奄奄一息,让美国惶惶不可终日,甚至连铁血首相丘吉尔事后仍心有余悸:在战争中,唯一让我感到恐惧的就是U型潜艇的威胁。”这就是大西洋大海战,一场改变了人类命运的战争。
编辑推荐
《大西洋大海战》: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
作者简介
石炜,1973年出生,长于北京,中文系毕业,供职于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报至今,主任编辑职称,长期从事文艺、历史、军事题材写作编辑工作。发表各类文审上百万字,业余涉猎广泛,主要侧重于中外军事史,参与《中外治政纲鉴》等多部大书的写作,现作为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特约撰稿人,负责某大型纪录片的撰稿工作。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幽冥深处的回声。 英国人既然掌握了海洋,对此心存不满的人就只能从水下三尺之地去想办法。从此以后,波涛汹涌的大西洋海面之下,各类奇形怪状的酒桶、木船、铁棺材、国庆献礼船,纷纷以充满喜感的姿态登场了。 第二章 一战狼烟 血雨腥风中,小小的潜艇竟然成了牵动各大强国外交走向的平衡杆,堂堂的英国被它掐个半死,闷头做买卖的美国被它打得嗷嗷叫,而身怀利器的德国最终却没能凭借它力挽狂澜,两败俱伤的一战竟然也因它的作用,结局格外地余味悠长。 第三章 从战争走向战争 苛刻的凡尔赛和约把德国逼上了另一场战争的战车,然而,错误的发展战略,却让德国海军潜艇部队走上了一条曲折的备战之路。 第四章 幼狼战记 战争不期而至,双方漏洞百出;神勇艇长智闯敌港,上演海战时代的铁血传奇;万吨巨轮顷刻翻覆,引来军人誓言和人类良知间的世纪交锋。 第五章 锋芒初试 当英国狮子忍无可忍终于出击时,却发现昔日的利爪和尖牙竟已笨钝不堪,本想把德国猛兽重新逼回条约笼中,到头来反被对方逼进了海上的囚牢之内。邓尼茨的部下们高歌猛进之余,却忽然发现,自己手里拿的并非海战利器,而是纸糊的假枪战争从来都是检验一国文明的放大器,只不过检验时需要用上百加仑的鲜血来做记录而已。 第六章 快乐时光 上兵伐谋,次兵伐交,再次攻城。海战背后,情报战、密码战风生水起,u艇气势如虹、英国气息奄奄之际,元首的新计划却意外挽救了英国。 第七章 海岛与岩石之间 希特勒的嘴,丘吉尔的鬼,罗斯福的耳朵,墨索里尼的胃——种种这些构成了二战中期大西洋两岸最为耐人寻味的迷局。战场连连失利,紧急关头,首相将目光投向大洋彼岸,然而,想拉美国下水,一场舆论战在所难免。海上运输线命悬一线,危机之下,英国开始了艰难的自救。为压倒英国,德国对英谍报战如火如荼,英国摆出全民阵势从容接招,谍战背后不仅有007的紧张刺激,更不乏憨豆们的笑料百出。 第八章 壁垒大西洋 高手对决、间不容发之际,一向崇尚速度与激情的元首对潜艇的另类青睐,却让邓尼茨不堪其苦。英国绝境求生,护航大战空前白热化。小小密码机,引出英国密码连环计,传奇袭击舰演绎海战史上最戏剧化的悲催历程。 第九章 南征北战 国之利器,竟成元首超级龙套;举国反潜,英国再铸海上长墙;乱战之中,首相险成海底亡魂;斗智斗狠,德国海上败相初显。 第十章 狩猎美国佬 二战全面爆发,美国陷入一片混乱,德国那边也吵成了一团。u艇跨洋作战,掀起新一轮海狼恐慌;挑衅的是日本,板子却要先打在德国身上——美国先欧后亚战略的出台始末;美英矛盾总爆发,丘吉尔扬言要枪毙美国海军上将。 第十一章 铁血大碰撞 希特勒走火入魔,罗斯福乱排生产线,邓尼茨和金上将各有一本难念的经。同盟国“无条件投降”一说出台,让德国开始了绝望的反击,邓尼茨500艘潜艇对决美英两大强国,大西洋终极较量终于开场。 第十二章 步入深渊 美英两国同心戮力,反潜枷锁栓死德国u艇部队,战争结束,U艇们的最终下场。 后记
序言
大西洋大海战——简介(自序) 善战者动于九天之上,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这是几千 年来无数军事家最奢望的梦想,如果真有那么一支军队攻则 必克,退则无形,杀人于五步,遁形于咫尺,那么浩浩五千 年的世界军事史还有可写的必要吗? 不知是不幸,还是万幸,这样的一支军队,在上个世纪 50年代悄悄出场了,尽管从出场到谢幕,它仅有短短十年的 生涯,但它创造的军事奇迹却已成为了永久的传奇:以最少 的兵力、相对最低的资源消耗,在大西洋上书写了一段惊天 动地的铁血传奇,它令敌人闻风丧胆,数以千万吨计的商船 军舰被它击沉海底。 他们,就是二战德军的u艇官兵。 这支部队中,不乏艺高胆大的英雄故事,普里恩单艇闯 关、潜入英国海军老巢一举击沉“皇家橡树”号战列舰的故 事,比起好莱坞最有想象力的大片还要更具传奇魔力;而幸 运之神也并不总是光顾他们,初战大西洋却拿满载美国人的 游轮“雅典娜”号祭了旗后的尴尬与惶恐,挪威战役中百发 百中却无一能炸的蹩脚鱼雷,反复无常的疯狂天气,比反复 无常的疯狂天气更反复无常的元首及其同样反复无常的海军 战略,几乎与这支传奇部队的作战历程相伴始终;而他们的 对手,同样是一群充满勇气与智慧的优秀敌人,几乎手无寸 铁、勇敢却不亚于军人的英国商船船员,神机百变的盟国军 事情报人员,猛如鹰隼、狠如虎狼的盟军护航舰艇官兵和空 军战士……无数的人或亨,因为这场特殊的战争而自愿或不 自愿地凑在了一起,共同交织成一幅跨度6年之久、波澜壮 阔的大西洋战争图册。 在诸多描写二战的史籍中,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 番话,直接体现了大西洋战役对于整个二战西线战场的特殊 意义:“(对英国来说,)大西洋战役自始至终都是整个战争 的主导因素,我们一刻也不能忘记,在陆地、海洋、天空或 任何其他地方所发生的一切都与大西洋战役的结果息息相 关。”还有一句首相想说而未说的话,或许,可以套用他称 赞不列颠空战中英国皇家空军勇气的那番名言来表述历史 上,从来没有这么少的人,却让这么多的人恐惧绝望过。 在英国皇家海军部的一面墙上,多年来一直挂着这样一 幅名为“1939——1945年大事年表”的挂图。在图表开始 的前端,一条蓝线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攀升,时而几乎冲破表 格,而一条红线却静静地躺在图表的底端,几乎毫无动静, 直至图表中段,蓝线才开始缓缓下落,让一直波澜不惊的红 线终于得以“一飞冲天”……就是这两条线,真实记载了那 场惨烈、悲壮的战争——在这里,蓝线表示的是二战中盟军 船舶的损失吨位数,而红线则是德军u艇部队的损失数量。 一方是船坚炮利扬威数百年、以海上贸易立国称霸的大英帝 国及其强大的盟友美国、数量众多的小兄弟,而另一方则是 刚刚从20年前的惨败中复苏过来的德国海军潜艇部队。简 单的图表背后,则是半个多世纪前大西洋上冲天的烽火,被 血与火点燃的海面,以及海底如树林般静默的樯帆…… 威风数百年的大英帝国,尽管有着遍布五大洲的殖民 地,数以亿计的人口,最充沛的资源,却险些被德国区区数 万人的U艇部队拖进死亡的深渊。为了对付这些深海幽浮, 大英帝国不得不低下尊贵的头颅,用几代先人辛苦开拓出的 大量殖民地来换取美国的支持与保护,并从此受制于人到今 天。 不仅如此,这场围绕海底、运输线展开的战争,还令科 学日新月异,不但一大批新锐军事科技应运而生,而且催生 了现代的流水线生产工艺,为了抵消u艇巨大的胃口,一艘 通过分散加工零件、集中组装生产的万吨自由轮几天之内就 可下水,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就此诞生,泽被今世。 而围绕着大西洋上这场血与火的战争,双方充满谋略与 惊心动魄的外交博弈更像是一篇可圈可点的近世版《三国演 义》,希特勒令人惊叹的直觉和分裂的人格,对战争带来了 哪些微妙却致命的影响?丘吉尔睿智却不乏奸诈的外交手 段,是如何让德国在赢得一次次局部战场胜利的同时,却输 掉整个世界的?珍珠港事件后,处处标榜民主的美国,为何 却反民意而为之,在战略上坚持推行“先欧后亚”的策略? 而时至今日仍余音未歇的潜航之争,其实早在70年前的这 场战争中就已有了发人深思的定论…… 古人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而这场战争带给我们的 反思与影响,却已远远超出了政权更迭的普通意义。中国古 代兵书《司马法》中早有断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德国U 艇军人的英勇善战,没有给国家民族带来应有的福音,反而 使希特勒称霸的野心迅速膨胀,继而不断刺激着文明世界的 道德底线,而当英国人、苏联人、美国人,乃至全世界都纷 纷成为了敌人时,再尖锐的钢矛也会失去锋芒。如此一来, 往日借以脱身匿迹的浩瀚大洋,也就成了U艇和它的战士们 走投无路时注定的坟场。 那场战争已成了历史,多年来在纳粹阴影的笼罩下,这 支部队的功勋乏人提及,倒是专门审判纳粹战犯的纽伦堡国 际法庭,却以一场特别的宣判,给予了这支军队应有的肯定。 在把其他前纳粹高官以反人类罪等罪名送上绞刑架之后,面 对德国U艇部队的老司令、第三帝国末任元首卡尔·邓尼茨, U艇部队昔日敌人组成的法庭最终作出的宣判更像是一种骑 士间的礼赞,他们一致认定:卡尔·邓尼茨并未犯下战争策 划罪,判决其入狱服刑的唯一罪名是“使当时纳粹德国仅有 的少量潜艇为战争做好了充分准备”。 硝烟散尽七十年,几十年来,描写这场战争的作品已是 汗牛充栋,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外军事文化在国内的普及, 国内二战粉丝呈几何级数增长,而各类研究二战的作品也因 此得以长盛不衰,屡见不鲜,大西洋潜艇战更是个中热点。 通过读书来重新回眸那段历史,颇感百味杂陈,但大多 数作者都是从纯军事或纯史料的角度来解读这场战争的,读 来深则深矣,美则美矣,细则细矣,但读到要害时却总觉心 痒而无可挠抓之地。战争仅是政治的延续?无数数据的对 比?或者是以女人及土地为终极目标的原始战争的延续?是 军事上的碰撞、将帅间勇气与智慧的对抗?抑或是国际金融 寡头幕后的阴谋使然?甚或是上帝不经意间在人类中的一次 恶搞?都对,又都未必绝对。 本书即试图以一种另类的角度来解读战争,以紧张激烈 的潜艇战战史为核心,通过梳理与之相关的各国史料,力图 勾勒出一幅以单纯的战争故事为骨干,囊括军事谋略、外交 斗争、与之相关的经济及科技发展方面情况在内的大西洋潜 艇战的全景图。 正如一位历史作家所言,我们无权拷问历史,只能尽最 大可能还历史以相对真实的面目,如此而已。
后记
由于时间仓促,资料庞杂,一些内容特别是数据性资料经常相互抵触 , 本书为便于读者阅读,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一定甄别,但匆忙之中难免挂一 漏万,错讹之处,敬请读者谅解! 石炜 2011年4月24日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现实如此,情感上同样也是这样。美国的移民大多来自欧洲,欧洲各国历史上的恩怨,也在遥远的大洋这头深深倒映了过来。 在美国国内,反感英国的人大有人在,其中既有独立战争时英国人搞“三光”打下的基础,也有1812年英国远征军火烧白宫后留下的旧伤痕。此外,爱尔兰人的立场不用说了吧7100年前的爱尔兰后生富尔顿早就已经证明了自己种族的好恶。 颇值玩味的是,当时已经掌握了美国经济命脉的犹太人,也因自身与德国的渊源而对英国抱有深深的成见。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几乎把犹太人当成了邪恶奸商的代名词,这类戏剧之所以能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广受欢迎,不得不说它本身代表了英国历史上强烈的排犹倾向。由此可见,在希特勒上台前,犹太人对英国人会有什么样好感。而排犹立场鲜明的俄国加入英国一方参与一战,更增加了美国犹太人对以英国人为首的协约国的厌恶。反倒是生活在德国的犹太人,由于德国历史上的长期分裂、无暇他顾,反而大多过上了主流社会的富裕生活,特别是俾斯麦时代,为了富国强民赋予了犹太人诸多特权,因此就算是战争年代,他们的生活水平也未受到太大影响。当然,他们大洋彼岸的亲朋好友们对这一切自然都是感同身受,心理天平自然也倒向了德国。不过,精明过头也许就是“茶几”的开始,德国犹太人在后方的悠闲自在甚至作威作福,也会招致一些人的反感,其中就包括一个叫希特勒的陆军士官。 那么战争之初坚决支持英国的族群呢? 当时在美国,除了没和英国人打过什么交道的爱斯基摩人因地方偏远、态度不明朗外,几乎没有。 美国大多数人,都对大洋彼岸的战争漠不关心,或是闷头做生意,猛赚战争双方的钱。 美国人可以不关心欧洲战争,但欧洲人却不得不关心美国的态度。到了20世纪初,美国已成为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不能忽视的角色:它的工业产值已遥遥领先于自己原先的宗主国英国,全球首屈一指;它的领土之广袤,几乎可以与整个欧洲相比;它有9000万人口,几乎是英法德三国人口的总和,无论它加入哪一方,无疑会对战争起到决定性的因素。
ISBN9787501196449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作者石炜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