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3)》内容简介:“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和隐喻认知研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凭借某一个人的能力所能完成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精力。从2004年开始,在我的引导下,一批年轻教师和研究生参与到此项研究中。几年过去了,我们已经完成了近30个常用义类词群的分析研究,并出版了《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和隐喻认知研究》(第一辑)(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书中对“心词群”、“目词群”、“口词群”、“足词群”、“水词群”、“艸词群”、“糸词群”、“犬词群”等进行了描写、分析、解释;《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和隐喻认知研究》(第二辑)(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书中对“是词群”、“肉词群”、“木词群”、“风词群”、“火词群”、“玉词群”及“惯用语”的语义范畴和隐喻认知进行了研究。《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3)》是《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和隐喻认知研究》(第三辑),书中收集的是“人”词群、“手”词群、“走”词群、“气”词群、“金”词群、“一”部词群及“月亮指称词”。《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3)》的研究依然从词语的形态分析入手,深入到词的语义内核,在客观世界与词义系统间搭建起认知的桥梁,并归纳出蕴含在各类词群中的隐喻认知模式。所不同的是在此辑的语义分析中,我们做得越来越仔细,不仅为各类词群进行语义分类,而且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说明。通过分析说明,使得各词群中语义内涵的相互联系更加明确,更加具有系统性;在隐喻认知的分析中,随着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不断丰富,我们的分析解释也随之更加深入细致。
编辑推荐
《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3)》是认知词汇学研究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冯英,1955年生,重庆人。1984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语言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从事语言学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出版过《汉语结构类型演变新论》(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标点符号用法正误辨析》(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水语复音词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一)(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2010年);《汉英语分类词群对比研究》(一)(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2010年)等著作,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语言学方面的科研论文4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人”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
第一节 “人”部单纯词的语义范畴及构词造字方式
一、“人”部单音节单纯词
二、“人”部双音节单纯词
第二节 “人”部合成词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
一、“人”部合成词的词形特点
二、“人”作为构词语素的双音节合成词的构词方式
三、“人”作为构词语素的双音节合成词的语义类别
四、“人”作为构词语素的双音节合成词的隐喻认知分析
第三节 “人”词群中惯用语、成语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
一、“人”词群中惯用语、成语的结构方式
二、“人”词群中惯用语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
三、“人”词群中成语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
第四节 “人”部“信”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
一、单音节词“信”的词义系统
二、“信”作为构词语素的双音节合成词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
三、“信”词群中的成语的构词方式及隐喻认知分析
第五节 “人”词群产生的认知基础
第二章 “手”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
第一节 “手”部单纯词的语义范畴及构词造字方式
一、“手”部单音节单纯词
二、“手”部双音节单纯词
第二节 “手”部合成词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
一、由两个“手”部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合成词
二、“手”作为构词语素组成的双音节合成词
三、“手”作为构词语素的双音节合成词的语义范畴
四、“手”作为构词语素的双音节合成词的隐喻、转喻分析
五、“手”作为构词语素的双音节合成词的构词理据
第三节 “手”词群中惯用语、成语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
一、“手”词群中惯用语、成语的结构方式
二、“手”词群中惯用语、成语的语义范畴
三、“手”词群中惯用语、成语的隐喻认知分析
第四节 “手”词群产生的认知基础
第三章 “走”词群的语义范畴与隐喻认知分析
第一节 “走”部单纯词的语义范畴及构词造字方式
一、“走”部单音节单纯词
……
第四章 “气”词群的语义范畴与隐喻认知分析
第五章 “金”词群的语义范畴与隐喻认知分析
第六章 “宀”词群的语义范畴与隐喻认知分析
第七章 “月亮指称词”的造词理剧及语用认知分析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金属的硬度和熔点都很高,致使切割金属时需要很大的力量,冶炼金属时又需要很高的温度,所以人们用“金”比喻力量之大,温度之高,如“断金、铄石流金、成城断金、谗口铄金”等。除此之外,金属还很坚固,不易破损,故人们又用来比喻坚贞不渝的友情,如“金石之交”,还可以用来比喻国土险固,易守难攻,如“金城汤池、金城石室”。
黄金质地致密、色泽宜人、价值不菲,是人们装饰的首选之物。装饰是为了美化自己,甚至有的人戴装饰品是为了夸耀,所以用“贴金”来比喻夸耀、美化。
黄金在自然界中存储量不多,且游离于其它矿物质之中,要想得到纯金就必须不断地去除杂质,提取单质金。这个过程不仅繁杂,而且历时很长,这和选取精华、修改文章的过程相似,所以又用“沙里淘金”来比喻从大量材料中选择精华;用“雕金”来比喻写作华美的文辞;用“蹙金”来比喻文辞完美充实、无懈可击。
黄金是一种稀有珍贵的金属,是“金”中之“金”。人才是人中龙凤,好的文章凤毛麟角。因此,基于这样的心理,人们常用“金”比喻有才能的人、好的文章,如用“双金、金膏”比喻有才能的人;用“金枝玉叶”表示皇家子女;用“精金美玉”来表示纯洁完美的人或事物;用“金薤、双金、一字千金、掷地金声、金声玉润、金辉玉洁”等来比喻好的文章。同时,时间的不可倒流性及短暂性使得人们意识到其宝贵性可跟“金”的贵重性媲美,由此又出现了“一刻千金、一寸光阴一寸金”这样一些高度概括化的成语。
可见,“金”以其独有的特点作为隐喻的基点,在具体事物与抽象事物、简单事物与复杂事物之间形成映射,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或理解抽象、复杂事物,反映出人类共同的认知基础。同时,由于“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使其渗透到汉民族生活的多个领域,表现出汉民族特有的认知心理以五行文化。
ISBN | 9787561930120 |
---|---|
出版社 |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云南师范大学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