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开与遮蔽:新媒介时代的隐私问题研究 [平装] 7513005346,97875130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敞开与遮蔽:新媒介时代的隐私问题研究》将隐私、隐私权的概念溯源、思想探究以及隐私问题的演化发展,放在媒介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分析了媒介技术本身所具有的“敞视”性质与隐私“遮蔽”之间存在的天然的矛盾性。新媒介时代的隐私问题是内置于技术本身的价值负荷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必然性。但是,从技术的使用价值来看,技术应用具有善恶之分,因此人类有主观选择的余地与能力,能限制和规范技术的发展。《敞开与遮蔽:新媒介时代的隐私问题研究》突破了以往“传媒与隐私”问题研究主要从媒介机构和组织的角度进行职业伦理或法律研究的局限,面对不断发展和渗透我们生活的媒介技术,从法律、道德、技术、文化的综合性视角考察当前社会与学界热议的隐私问题,扩展了隐私研究的理论视野;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新媒介技术对个人隐私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形塑我们的日常态度和行为进行了具体深入的扫描和分析。
编辑推荐
《敞开与遮蔽:新媒介时代的隐私问题研究》是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从法律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二)从大众文化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三)从技术批判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四)从伦理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第一章 隐私、隐私权的源起与发展 第一节 隐私思想与其社会价值 1.1.1 公私领域的划分与隐私的提出 1.1.2 隐私的定义与概念的复杂性 1.1.3 隐私的价值 第二节 隐私权概念的提出和演进 1.2.1 19世纪末期的媒介发展状况 1.2.2 隐私权的提出与法律地位的确立 l.2.3 媒介技术的发展对隐私权的挑战 第二章 新媒介时代与隐私问题 第一节 处于危险中的隐私 2.1.1 新媒介时代的隐私状况描述 2.1.2 窥私的社会动因分析 第二节 隐私问题的社会影响 2.2.1 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混杂 2.2.2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 2.2.3 隐私消费的大众文化兴起 第三章 “权力之眼”——公共场所的电子眼与隐私 第一节 电子眼——无所不在的权力的眼睛 3.1.1 CCTV与监控社会 3.1.2 公共场所的闭路电视监控概述 3.1.3 电子眼——作为权力的技术 第二节 监控下的个人隐私 3.2.1 公共场所的定义 3.2.2 公共场所隐私的法律论争 3.2.3 公共场所隐私丧失的负面效应 第三节 与公共场所隐私权相关的利益冲突 3.3.1 权力与权利的冲突和价值衡量 3.3.2 普通公民知情权和公民隐私权的冲突和价值衡量 第四节 对公共场所电子眼监控的法律规制 3.4.1 安装监视器的前提的合法性 3.4.2 对监视范围和安装范围的限制 3.4.3 安装程序的透明化 3.4.4 对所得资讯的利用与管理 相关链接:电子监控新闻事件 1.学校在学生宿舍走廊安装摄像头学生认为侵犯隐私 2.广州火车站公厕装上摄像头管理者称“为防止小偷” 3.公交车摄像头直播走光好色者借机偷窥 第四章 “看不见的手”——网络数据库与隐私 第一节网络隐私权的新特点 4.1.1 网络隐私权更脆弱,侵权后果更严重 4.1.2 侵权客体的复杂化与国际化 4.1.3 具有人格权与财产权的双重性质 4.1.4 隐私权能进一步强化与扩大 …… 第五章 失控的个体——人肉搜索、偷拍偷录与隐私 第六章 裸露在人群——网络自拍与隐私 第七章 对新媒介时代隐私问题的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无所不在的监视成为现代人的生存状况。美国学者大卫·布林用“透明的社会”一词来对其进行描述,人的所有行为都在他人的注视之下,就像透明鱼缸里的鱼。我们从来不知道在任何时间内我们看到谁,以及谁又在观看我们,个人不得不担心自己在公开和私下场合表现的一致性。我们不再相信任何人。隐私带给我们的安全感在咄咄逼人的媒介技术的侵扰下不复存在。隐私通过对他人接近的限制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可以促进自由和多元发展的社会环境,是个人达到自主性、创造性、成长和健康的中心环节。可是,因为对无所不在的监视和偷窥的恐惧,现代人有一种“裸露在人群中”的孤零感。即使是日常生活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人们被迫越来越多地对自己从未谋面的人是否值得信任做出判断。而最私密的家庭空间甚至是卧室,因为媒介技术的深入,也似乎不再是纯粹的私人空间,这更加剧了现代人的焦虑和恐惧心理。人与人之间难以相互信任,人们因此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日常生活也因此充满了表演性。这种倾向鼓励有意识的自我检查,如果我们无法信任他人,我们就只能检视自己。福柯预测的“敞视监狱”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现实,这种无所不在、无法辨别的监视产生了内心自我监管的主体,人在更深层次被规训和控制,人因此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要分成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安全的需要是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 在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有对安全、社会交往、受人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会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里,如果连基本的安全需要都不能满足,如果我们不能得到归属和爱,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如何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去实现“高峰体验”?
ISBN7513005346,978751300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向淑君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