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经集注述疏:附〈读书堂答问〉》为诸经之导,简氏“考于古义,酌于今时”,于1918年着成《孝经集注述疏》一卷,复将开说《孝经》时的答诸学子问编为《读书堂答问》附后,语言较为通俗,“将备始学者”。《孝经集注述疏》充分体现了简氏的治学特点,内蕴“正人心,挽世风”的述疏深意。
编辑推荐
《孝经集注述疏:附〈读书堂答问〉》清人经解丛编。在现代之后的学术语境中重新收拾华夏传统经典,乃中国学术新气象的根底所在。我们志在承接清代学入的学术统绪,推进百年学入的积累——如今我们能否职得世纪性的学术成就,端赖于我们是否能够在现代之后的学术语境中重新拥有自己古传的历代经典。中国古代学术以研习经典为核心,历代硕儒“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的学术抱员和“皓首穷经”的敬业精神,在今天需要我们从自身的语境出发重新发扬光大。 媒体推荐
敖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懦,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囚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
——刘勰《文心雕龙·序忐》 作者简介
作者:(清代)简朝亮 丛书主编:刘小枫 注释 解说词:周春健
简朝亮(1852-1933),字季纪,号竹居,顺德简岸村人,晚清名儒。简氏为朱九江得意门人,研习经史、性理、词章之学,潜心教学著述,有《朱先生讲学记》、《尚书集注述疏》、《论语集注补正述疏》等传世。其弟子黄节谓:“简岸先生讲学乡居,发明九江之教,体力用行,不分汉宋,本九江修身读书之教而光大之,则岭学之崛起者也。” 目录
校注前言
孝经集注述疏壹卷
孝经集注述疏序
《孝经》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读书堂答问 文摘
版权页:
夫,语辞,诸经训皆然。《说文》云:“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言善事亲也。《说文》云:“本,从木,一在下,木之根也。”《尔雅.释诂》“由”、“从”义同,《周官。师氏》言孝德而先言至德者,则曰:“至德以为道本。”盖德之本即道之本也,言道由此生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篇》云:“民之本教日孝。”其说也。《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大学》所谓“明德”也。其曰:“诚之者,人之道也。”《大学》所谓“明明德”也。《孝经》所以言德、言道,而下文必言天生人之性也。《论语说》云:“性有五德,仁、义、礼、智、信也。”而仁为德元居首位,故《中庸》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此《大学》明德必始于孝以仁亲,则明德之本始于斯也。有子云:“孝弟,义同‘悌’,尊敬兄长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为仁者,行仁也。孝则必弟,行仁之本,先仁亲也。由今考之,《论语》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云:“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言至德也,故日:“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孟子》云:“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告子下》盖受其教者,孝则必弟,斯孝之道,其要也。今以《书。尧典》言之,尧欲让天下于有德焉,而众举舜者,惟曰:“父顽愚顽、母嚣,暴虐、象舜之弟傲傲慢,克谐以孝能用孝道与他们和谐相处。”盖孝该友而言,则诸德皆该也,故曰:“夫孝,德之本也。”及尧以司徒职试舜焉,遂曰:“五典克从。”《书.舜典》“五典”者,司徒五教也,《孟子》云“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是也。五教必先以“父子有亲”者,本乎孝也。舜身教以孝,则五典能从而无违教也,故曰:“教之所由生也。”邢《疏》言“五教”者,据文十八年《左传》言之,犹未洽也。《论语》云:“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里仁》盖至是则曾子既知之,而应之速矣,其异于此语孝时欤?今自《孝经》言之,“夫孝,德之本也”,其一也。“教之所由生也”,其以贯之也。“吾道”者,圣人之德则行焉。道之全体,本也,《中庸》所谓“大德敦化”也;道之一端,本所生也,《中庸》所谓“小德川流”也,皆可于先王至德要道而互明也。
ISBN | 9787561785867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简朝亮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