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念孙之训诂学研究》由刘精盛所著,分五章。第一章重点阐释了研究王念孙之训诂理论与训诂实践的价值和意义,着重指出探讨王念孙在训诂研究上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助于我们今天的训诂学的发展,正确评价王念孙的同源词研究有助于我们今天的词源学的发展。第二章写王念孙相对于前人和同时代人在训诂理论上的三大突破:一是初步具有历史语言观,他提出的“就古音以求古义”在训诂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就使得他的声训与前人的声训有了质的不同;二是提倡系统研究词义,使训诂学由解经发展到初步具有解释学意味的阶段,促进了新训诘学的产生;三是他知道“义存乎声”,对语言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而使训诂方法由形训为主发展到以声训为主。
编辑推荐
《王念孙之训诂学研究》是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刘精盛(1965-),男,湖南省涟源市人,文学博士,吉首大学文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在《古汉语研究》、《学术界》、《语文建设》、《汉字文化》、《内蒙古社会科学》、《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广西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论坛》、《唐都学刊》等二十余家学术刊物发表古汉语论文四十余篇;2007年7月在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诗经通释》,受到许多高校图书馆读者荐购,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文学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湖南大学学报》、《吉首大学学报》等媒体上有书评介绍,远销港台、马来西亚、韩国、日本和北美;其博士论文《王念孙的训诂理论与实践研究》是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清代训诂学代表人物王念孙训诂学的著作。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王念孙的生平与著作概述
第二节 对王念孙训诂学的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王念孙训诂理论和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一、有利于训诂学的发展
二、有利于词源学的发展
三、发现王念孙训诂专著(包括研究王念孙训诂学的论文和专著)中的阙失
四、服务于古籍的整理研究
五、王氏训诂专书中的丰富语料有补于大型辞书的编纂与修订
第二章 王念孙在训诂理论上的突破
第一节 初具历史语言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语言现象
一、“就古音以求古义”的提出在训诂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注意语言性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第二节 提倡系统研究词义,开始了传统训诂学的转型
一、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二、类聚群分,同条共贯
第三节 知“义存乎声”,对语言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第三章 王念孙在校勘上的成就和不足
第一节 对古书讹误之由的归纳和分类
一、从文字的角度
二、从语言的角度
三、从文化的角度
四、从修辞的角度
第二节 王念孙在校勘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一、深厚的小学功底
二、熟悉古籍和古注
三、有语法意识
四、丰富的文化素养
五、丰富的版本知识、文献知识
六、明古人修辞,知古文章法
七、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第三节 王念孙校勘的价值和意义
一、对于古籍整理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二、对于辞书编纂与修订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节 王念孙在校勘上的不足
一、原文可通,王氏误以为有讹
二、原文有误,王氏校勘内容有失
第四章 王念孙在同源词研究上的成就和不足
第一节 《释大》在同源词研究上的成就和不足
一、《释大》大义探微
二、《释大》同源词研究给我们的启示及其不足
第二节 《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上的成就和不足
一、《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上的成就
二、《广雅疏证》的“同”和“通”
三、《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读书杂志》与同源词研究
一、有意识地研究同源词
二、《读书杂志》中的“同”和“通”
第五章 结论
一、贡献
二、不足
附录
王念孙的《古韵二十一部通表》
谈通假、同源现象中的音同音近问题
《评高邮王氏四种》研究王氏校勘训诂之得失平议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王念孙最得意的莫过于以古音求古义或以古音校古书之误,王念孙在训诂研究上最突出的莫过于突破传统训诂学的局限,进行同源词研究,而使训诂学深入词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研究。尽管有阙失,但过去那种零星的、不成系统的训诂研究是不可与之等量齐观的,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可以说王氏的训诂学是开始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训诂学,王力先生在《同源字典·同源字论》中指出:“同源字的研究,可以认为新训诂学”。对于王氏的声转理论,对于王氏的同源词研究,目前学术界有争议。我认为,王氏一般是有论证的,关键是要研究他怎样论证。我认为,只有对其论著进行比较全面、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才能做出全面而不是片面、深入的而不是肤浅的评价。目前发表的论著,没有从逻辑上深入证明王念孙声转理论的正确性,没有从逻辑论证的角度深入研究其同源词,没有充分论证同源现象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并进一步对其同源词组进行归纳、整理,取其精华,驳正其阙失,尤其是哪些似是而非实际上并不见得具有同源关系的词找出来。发表的论文虽多,除了指出王氏在术语使用上的问题外,对于其同源词的具体研究内容、过程,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如指出王氏误把不同源的词说成同源,或同源词分组中有不当之处,或论证有误等等。
其次,研究王念孙的训诂实践与研究王念孙的训诂理论并非截然可分。因为王氏的训诂理论和方法是在长期的训诂实践中感悟出来的,然后他又用这些理论指导自己以及其子王引之的训诂实践,从而使父子俩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所以,我们要从王氏父子的训诂实践中,具体说来,从他们的训诂专著中的语料中去研究其理论,尤其是研究王念孙以古音校古书和以古音求古义的语料,考证王氏在训诂上尤其是校勘、同源词和通假研究上的具体得失,使其心得体会,即王氏自觉和不自觉地发现的一些规律加以系统化而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阐释这些规律涵盖下的语言事实。
ISBN | 9787560172767,756017 |
---|---|
出版社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刘精盛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