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舌战 [平装] 9787550605404,75506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格言》杂志是一本文摘期刊,以“开启语言智慧,彰显时代精神”为 办刊理念,风格唯美、清雅、幽默、生动,深受各个年龄层次读者的喜爱。 自创刊以来,社会反应及市场表现均十分出色,被新闻出版总署定位为“异 军突起的新秀”。 本书《格言:舌战》收录《格言》杂志中的部分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或 深刻、或优美、或幽默、或睿智。你可以通过阅读积累语言素材,丰富表达 能力。因此可以说,《格言:舌战》是一本提升语言能力,增加个人魅力的 参考书。
编辑推荐
《格言》杂志是以“开启语言智慧,彰显时代精神”为办刊理念的文摘期刊,作为国内第一本以“提高读者语言修养和生存智慧”为主题的文摘类期刊,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认可。 本书《格言:舌战》主要收录了《格言》杂志社《舌战》栏目中的经典作品。
目录
评·世相 中国人为什么总是不耐烦 租来的人生 买回一堆意义 世相词典 80后的高贵 我要发言 月亮上的蝴蝶 笑论世相 台词:TVB经典中的职场口才达人 椅子物语 爱管闲事世界就不会冷漠 博爱 给清华大学的一封信 哑口无言 大声说话的哲学 炫耀 爱上说长道短的人 外交界的铁玫瑰 这个时代还需要神话吗 美国总统选举的电视辩论 愈来愈孤独的社会 癫者 马路众生相 文明世界的伪善 从笨舌娃到口才帝 仲夏之夜,星空哪儿去了 我们还习惯热情吗 围脖社会 你把世界变得怎样 名牌流行说品质 这是哪儿 数典:向纵横家学习论辩术 一副对联救了300名官兵 神马浮云 说话的艺术 一双鞋的思索 怪病 文明是什么 所有不被珍惜的,都将被怀念 我们这一代人 法拉奇式的采访 课堂上我们为什么不发言 改变历史的十大精彩演讲 泡面与时代孤独 论·生活 梦想家能做点儿什么 对生活说“真好” 不要相信“可以复制的成功” 瞧我这张嘴 别把刻薄当正直 幸福之计在于简 最美好的时刻 读书阅世 台词:伶牙俐齿,谁与争锋 文学家的幽默 练好说话是最划算的事 记住这三句话 我的非流行生活 借别人的眼睛看幸福 面对调侃的明星们 做医生有什么好拽的 “忙”的错觉 超速 生活中的哲学 让痛苦伴我们一生 勤劳是一种美德吗 请你答理我 选段:生活的一种 人得藐视点儿什么 文艺不重要,人生才重要 生活的意义在于快乐 每朵花本应芬芳 幽默机巧的开场白 名人跌跤之后 借一个桃子 三寸金舌,万道风景 怎样才能脱颖而出 做一只真实的虫子 蒲松龄妙讽绸缎商 自取其辱 你好,我叫加肥猫 陈鲁豫睿智妙语吐心声 王熙凤的一张巧嘴 请给我一个说话的机会 倒了也能赢得掌声 多说了一句话 辩·成长 万物都是伙伴 你能送给孩子哪句话 别问“这有什么用” 智慧不会衰老 美兮体诗歌 小孩童,大辩才 不诚实的阿凡提 郑渊洁:我身边的成功人士中没有所谓的好学生 我们都有病 辩论会: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利弊 技巧:攻辩不如攻心 “我不要你管”的真实含义 万物一起生长 女孩不必装可爱 达尔文妙劝爱子 母亲的话一句顶一万句 书屋:有一个快乐的地方叫家 我并非大家说的那么严厉无情 妹妹 如何聪明地拒绝 问题妹妹 胡蝶:口吐莲花,圆梦央视 张伯苓的隽言妙语 热帖子:我是吵架王,吵到你内伤 觉悟就是见我心 有人问 离经叛道的一代必将成为主流的一代 杏如人生 一句话演说 歌典:成长的烦恼 怀念朴素 带着大气磅礴从校园出发 说话的困惑 侃·文化 蔷薇记 真文学是非职业的 《有味》是对童年的一种忏悔 我们不再说话 读书如远行 说徐志摩 中国的“馅儿” 名人自嘲长相 妙联隽语话读书 布莱尔的孩子和卡梅伦的猫 语言的衣裳 口头禅里有玄机 选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老鹰乐队”来华的采访提纲 人“贱”人爱张立宪 “生不如死”创意造句 大文豪成名前收到的退稿信 历史的“呵呵” 我们并不知道我们不知道 妙语连珠贝聿铭 交锋:山察文化,要得要不得 “破译小说”之父,话语精彩脱俗 巧问妙答 感动。有没有用 央视的司机 台词:以舌为矛 张三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剽窃者? 我们为什么不买书 害怕读书 读书何以延长寿命 选段:书中自有“言”如玉 村上春树是我最大的竞争对手 那一代人的读书功夫 秋水的余响 闲谈瓜子 21世纪10年代 活力人生十大印记之六:潮
文摘
买回一堆意义 我在国外生活了几年,再过十天就要回家了,这两天我开始四处转悠, 想着给亲戚朋友买什么礼物。 昨天去了名品折扣店,一些过了季没卖出去的名牌,也就是名牌中的半 老徐娘,在那里荟萃一堂。其实,我平时买东西,是最不讲究牌子的,觉得 牌子这种东西,一是欺负人穷,二是欺负人傻,而我平生最痛恨被欺负。每 次路过名牌店,我都侧目而过,很有点儿井水不犯河水的气概。 但是,给亲戚朋友买东西,总觉得还是应该讲究点儿品牌,毕竟,不是 每个人都像我这样没有追求,把什么都看透了。把什么都看透之后,就觉得 人的很多追求,比如巨大的房子,比如巨大的戒指,除了心虚,什么都不是 。再仔细想想,把什么都看透,追求的不过是一种智力上的虚荣,还伤害了 自己活下去的兴致。所以,附着在物质之上的很多“意义”,就像新娘头上 的红盖头,还是不掀开来才好。 以前在国内读研时,和一个朋友合译过一本书,叫《礼物之流》,是一 本人类学的书,大意是说:礼物这个东西,本质不是东西,而是“意义”, 礼物的流动也就是“意义”的流动,秩序的流动,或者说得更严重一些,就 是人类关系的流动。没有礼物,人类的生老病死这些事件,和动物的生老病 死,也就没有了什么区别。 我一向觉得,人类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问。我的看法是,它就是一门 从猴子的角度观察人类的学问。比如,作为一个人,对面有个人打着领带朝 你走过来,你不会觉得有什么奇怪;但是,作为一个猴子,你看见好好一个 人,脖子上绑一根绳子,绳子垂在胸前,神情肃穆地朝你走来,你肯定会觉 得人类真幽默。你会想,人类为了装正经,连脖子上绑一根绳子这种事情都 想得出来,还染上各种颜色和花纹,真是有两把刷子。 问题是你不是猴子,你得理解那根绳子上所飘荡的意义。 想到这一点,我就更觉得买一些“品牌”送人,是一件事关重大的事情 。因为我送给人家的,不仅仅是东西,而且是“意义”。从使用价值的角度 讲,一条地摊上买的围巾,和一条品牌围巾没啥大区别。但是,从“意义” 的角度讲,给“品牌”付款的那一刻,象征着我对你的重视,也就是你对我 的“意义”。 于是,我就在这里转来转去,寻找价格适中的“意义”,这个“意义” 不能重到砸坏我的心脏,但也不能轻到让我连眼睛都不眨一下。“意义”们 前呼后拥,五颜六色,朝我挤眉弄眼,在它们的勾引下,最后,我买下了一 大堆“意义”,其中包括五个钱包、两条围巾、一件衣服、两个挎包、三个 装饰品、一双鞋。 后来,我气喘吁吁,买不动了,就坐在商场旁边的窗台上。我拿出纸和 笔,统计我买了几样东西,还差几样。我算得很专心,勾勾叉叉打了满纸, 脚边堆了一座小山似的礼物。 最后结账的时候,售货小姐笑嘻嘻地说:“你买了一大堆东西。”我真 想纠正她,不是一大堆东西,是一大堆“意义”。我要把这堆“意义”装进 箱子,坐上飞机,带回家,然后打开,一件一件拿出来,一件一件送到人家 的手上,听人家的赞叹。到那个时候,我会想,所有这些无聊的牌子,无聊 得多么有意义。 (摘自《送你一颗子弹》,上海三联书店) 80后的高贵 回上海不久,因为一个很可笑的原因,把腰重重地磕了一下,在床上躺 了二十来天,哪儿也去不成。这天终于下定决心,“忍痛”陪妻子去著名的 浦江大道拍一点儿雨中夜景。往回走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点左右了。浦江 大道离我家很远,一路上要倒两回地铁。所幸,已经过了下班的高峰期,一 上地铁就找到了座位。 车行不久,便听到从车厢的另一头传来一阵笛子声。可以说吹得很不专 业,一听便知道,这一定又是某个残障人在车厢里假借奏乐唱歌行乞。这种 情况在北京也常见。据说这些行乞者往往都是“有组织…‘受霸头控制”的 ,一天下来的收入比一般市民还要高许多。所以,一般人都不太会理会这些 行乞者。我当时也没准备掏钱,但看到坐在我对面的一个男生(大约有二十 五六岁模样)从裤袋里掏出了两枚一元的硬币(上海市面上基本不流行一元的 纸币)。我正琢磨着,这男孩难道真的会“糊涂”到看不透这些行乞者的花 招?而且还要给他两枚硬币?笛声已经逼近,果然是两个残障者。吹笛的是 个盲人,还有个像是智障的瘦弱女孩,一手领着他,一手拿着一个盛钱的旧 饮料罐,在前边给他带路。果然如预料的那样,整个车厢都没人答理这两个 行乞者,只有那个大男生把两枚硬币扔进了女孩手中的旧饮料罐中。不一会 儿,那女孩领着盲人走过来,也把这旧饮料罐伸到了我的面前,我照惯例, 只当没看见一般,他俩在我跟前待了几秒钟后,见我没动静,便无奈地向前 走了。然后,一曲吹完,车厢里除了车子行驶发出的轰鸣声,就显得异常安 静。我本以为这事就像以往所经历的那样,就此过去了。 因为行乞者不可能因为别人的冷漠而发出抗议。别人也不会再关心行乞 者的“收益”,甚至都不会再多去看他们一眼。但突然间,就在那笛曲中止 的一瞬间,那个大男生却冲着盲人离去的背影,鼓了几下掌。我一下愣住了 。虽然车厢里照旧没有任何反应,所有人依然像没有听到、没有看到发生的 事似的,保持着麻木的沉静和沉默,但我真的被震撼了。如果大男生只是给 两元钱,表明他只是在施舍。但他用自己的掌声在表达他对弱者生存努力的 一种声张和支持,他知道弱者在困境中除了需要一点儿钱币,更需要社会和 人们在心理上的鼓舞和支持,需要大家把他们也当做平等的人来对待,对他 们任何一点儿生存努力,给予一点儿温暖的认同:我可以因为觉得这些行乞 者的行乞可能是某种被把持的行业行为而不去理睬他们,但是,我为什么就 没想到,即便是被控制的、把持的,这些残障人本身也是绝对的弱者? 是的,社会中行骗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人们渐渐地在被骗中都害怕了 、麻木了,对弱者渐渐失去了应有的那一点儿同情和哀怜。这次我在上海受 伤,就有切身体会。当时我在小区后花园里锻炼,失手摔倒,腰重重磕在一 块水泥棱子上,人倒地后有一两分钟完全不能动弹。过了一会儿,有个正在 跑步的瘦小的老人经过我身边、,停了下来,问了声:“你怎么了?”他伸 手把我拉起。我挣扎着起身,稍稍向周边一看,其实周边也有人在锻炼。但 在这一两分钟里,他们都只当没看见,没有一个人上前来拉我一把。 我不想责怪谁。也许这正是我们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必须付出 的一种“社会成本”。我们必须控制住自己以往那种对乌托邦的虚幻寄托。 但我们怎么可以忘记在必要时给弱者的生存努力一点儿鼓励呢?其实只是几 下不需要什么成本的掌声而已,我们也许就能在我们生存的大环境里增添一 丝必要的暖色。我想我首先要做的是问一问自己:你为什么想不到给这两个 身处困境中的残障者鼓一下掌?当然,当所有的人都不鼓掌的时候,只有你 一个人向着两个残障者鼓掌,这仍然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 不一会儿,那个大男生先下车了。看着他充满了男子汉气魄的身影,我 突然觉得这个80后的大男生真的非常非常善良,又非常非常高贵。我真的为 自己当时没有和他一起为弱者所做的生存努力去鼓一下掌而感到非常非常愧 疚…… (摘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1年第1期,付业兴图) P10-11
ISBN9787550605404,755060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作者格言杂志社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