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研究引论:功能、品格、思维、发现 [平装] 978730013834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新闻评论研究引论:功能、品格、思维、发现》被广泛认为是一本全面的。以欧洲为视角的、易于阅读的市场营销学实用读物。《新闻评论研究引论:功能、品格、思维、发现》涵盖了市场营销的主要方面。以及正在兴起的其他营销问题.比如关系营销。直接营销、服务营销、非营利性营销等。《新闻评论研究引论:功能、品格、思维、发现》第二版更是一个加强版,反映了来自整个学术界的有益反馈。因其与学生的密切联系而受到赞誉.与读者的实际工作更加合拍。
编辑推荐
《新闻评论研究引论:功能、品格、思维、发现》是21世纪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系列教材。
目录
第一章 新闻评论的时代功能/1 第一节 从新闻学视角解读新闻评论/1 第二节 从社会发展视角研究新闻评论/14 第三节 从认识论视角阐释新闻评论/20 第二章 新闻评论的科学精神/29 第一节 科学精神的界定/30 第二节 科学精神的作用/37 第三节 科学精神的培养/48 第三章 新闻评论的民主意识/56 第一节 民主意识的界定/56 第二节 民主意识的作用/61 第三节 民主意识的培养/74 第四章 新闻评论的独立品格/80 第一节 独立品格的界定/80 第二节 独立品格的作用/88 第三节 独立品格的培养/96 第五章 新闻评论的宽容胸襟/107 第一节 宽容胸襟的界定/107 第二节 宽容胸襟的作用/116 第三节 宽容胸襟的培养/122 第六章 新闻评论的受众需求/134 第一节 受众需要及心理特点/134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受众地位及态度变化/47 第三节 满足受众需求提高传播效果/159 第七章 新闻评论的受众思维门68 第一节 思维的定义/168 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及形式门74 第三节 思维的属性/179 第四节 受众思维在新闻评论巾的应用/187 第八章 新闻评论的思维方法/196 第一节 发散思维/196 第二节 纵深思维/200 第三节 逆向思维/206 第四节 超前思维/214 第五节 批判思维/219 第六节 新闻评论论证方式/222 第九章 新闻评论的思维训练/228 第一节 中国传统思维特征/228 第二节 思维中常见的错误/232 第三节 新闻评论的思维训练/239 第十章 新闻评论的社会认识与发现/257 第一节 从小康社会视角展开认识与发现/257 第二节 从经济建设视角展开认识与发现/263 第三节 从政治建设视角展开认识与发现/268 第四节 从文化建设视角展开认识与发现/274 第五节 从社会建设视角展开认识与发现/281 附录1 新闻评论:旗帜的力量继续飘扬/288 附录2 新闻评论:从“意见平台”到“公民素质”/297 附录3 改革创新是评论持续前进的不懈动力/304 附录4 社会转型中的新闻评论/311 附录5 打通理论与实践,打造新闻评论特色教育/319 后记/325
文摘
版权页: 第三类观点认为新闻是信息,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的客观性。如1946年胡乔木提出新闻是一种新的事实;成美、童兵在1993年出版的《新闻理论教程》中提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变动的信息;李良荣在1995年出版的《新闻学概论》中提出,新闻是一种信息,是传达事物变动最新状态的信息。 通过对上述新闻定义的介绍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学者对新闻的定义考虑更多的是新闻事实方面的特征,而对新闻的传播过程和事实所反映的某种意义考虑较少。 根据目前的中国现实及媒体的发展情况,我以为,新闻是对正在、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价值事实及意义的信息传播。它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和新兴媒体,运用对事实过程的描述和对该事实性质判断、价值意义的评论让大众更深切地感受和领悟该事实。此定义前一句是对新闻的性质判断,后一句是对其外延的描述。 从当今的新闻操作实践来看,传统的“新近发生的事实”已难以概括现今的实践,因为科技的发展导致大量新近发现的有价值信息出现。有价值信息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受众层面,二是媒体层面,三是社会层面。从受众层面来看,新闻的价值包含着能够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属性,无论这种属性是满足其消除现实的不确定性,还是满足其精神上的需求;从媒体层面来看,作为在市场上运行的主体,它必然有其商业利益,因此,新闻的媒体价值便表现在一则新闻是否具有吸引受众接受的潜在可能性;从社会层面来看,新闻的价值体现在其是否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使社会群体能更好地共同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之内。从国家来看,这种社会层面的价值便表现在构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整合国家、民族,促进社会和谐团结。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的初期,由于媒体的限制,新闻的数量很少,相对来说,承担信息梳理功能的文体并不多见。但现在,由于信息量的骤增,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出现较大的困难,因此另外一种体裁——评论和深度报道在新闻中的份额便极大地增加了。 一、新闻及新闻评论辨析 (一)新闻的定义为了说明新闻评论,有必要对“新闻”作一番新的解读。白新闻作为一个概念被提出之日起,便有众多的人对其加以定义。当然这些定义都是人们根据当时特定的时空及社会文化背景所作出的,因此,当人们在另外一个时空或另一个社会文化背景中对这些定义重新加以审视时,便会提出许多理由来驳斥当时的新闻定义有多么不科学和不周全。当然,我们不能轻易地否定和贬低前人的努力,但是,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我们没有理由不提出新的更为科学的定义来。 综观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些有影响的新闻定义,“新闻是事实”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新闻是什么样的事实在认识上则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观点认为新闻是受众注意的事实。如1919年,徐宝璜在《新闻学大意》中称“新闻者,乃为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1924年,邵飘萍认为“新闻者,最近时间内所发生认识一切关系于社会人生的兴味、实益之事物现象也”。范长江在1961年提出“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第二类观点强调新闻是经过媒体报道的事实。如1922年,李大钊提出“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1943年,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甘惜分在.1 979年提出“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王中在1981年提出“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播)”;宁树藩在1984年提出“新闻是向公众传播新近事实的讯息”;胡正荣在1995年提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信息”。刘建明提出“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陈述”(按:刘建明编著的2c)05年出版的《当代新闻学原理》中没有“发现”二字)。陈力丹认为,不论从哪个角度理解,新闻显然是围绕着有报道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实展开的。新闻的基本特征是:本源于事实、较强烈的时效要求、公开性。
ISBN9787300138343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赵振宇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