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 [平装] 978750589523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内容简介:媒介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的组成部分,《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的研究出发点在于将关乎公众启蒙的媒介素养理论研究和社会运动置于中国的现实语境中进行考量,立足于中国当下的媒介生态和中国公众以及儿童青少年媒介接触使用的现实条件和需要,以期最终达成大众媒介与公民素养的共生和良性互动,促进中国社会朝向更加文明、民主、进步的方向和谐发展。《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的上篇为“媒介素养教育:历史回顾与地方经验”,总结了媒介素养和媒介教育理念的理论流变以及在美国、日本和中国及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等不同地区的演变历程及在地经验。中篇“媒介素养:理论阐释与中国实践”,重点聚焦媒介参与这一媒介素养的重要目标,第一次用实证研究的理论范式厘清了媒介素养这一核心概念的基本维度和测量指标,描摹出中国公众的媒介素养基本现状。下篇“媒介内容、生产与青少年媒介素养”立足于媒介素养所聚焦的核心之一——媒介文本、媒介生产及媒介现实再现当中的复杂社会文化机制,呈现出媒介素养所倡导的对大众媒介进行批判性解读所需要把握的不同理论路径和分析视角。《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是媒介素养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突破和实践意义。
编辑推荐
《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之一。
作者简介
陆晔,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主任。1983年华中理工大学工学学士,1988年北京广播学院法学(新闻学)硕士,1994年复旦大学法学(新闻学)博士,1998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入选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目录
导言 媒介素养的全球视野与中国语境 一、媒介素养的全球视野:范式转移及其特征 二、媒介素养的中国十年:背景、进展、局限 三、本书的总体思路 上篇 媒介素养教育:历史回顾与地方经验 第一章 20世纪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目的及其演变 一、媒介教育:文化的卫道士 二、能力:媒介教育的目的 三、媒介教育的理论基础 四、讨论与思考 第二章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动力、实践形态 一、媒介素养:游弋和被激辩的术语 二、美国媒介素养运动的动力与形态(1960~1990年代中期) 三、美国中小学教育体制中的媒介素养教育 四、进入21世纪的美国媒介素养教育 五、讨论与思考 第三章 中国香港地区媒介素养教育:从媒介教育1.0到媒介教育2.0 一、香港的科技及人文环境 二、媒介教育1.0 三、媒介教育与新社会运动 四、网络模式 五、媒介教育1.0的贡献及遇到的挑战 六、讨论与思考:媒介教育2.0 第四章 中国台湾地区媒介素养教育:一个多维素养的媒介教育观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辨析 二、媒介素养与教育的转向 三、个案:台湾地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与推广 四、讨论与思考 本章附录 第五章 中国澳门地区媒介素养教育:信息年代的信息传播科技素养 一、什么是信息传播科技 二、信息科技社会的特质 三、从互联网到信息传播教育 四、信息传播科技素养 五、讨论与思考:实施信息传播科技素养教育的三个层面 第六章 日本媒介素养教育:从媒介表达、学习与素养项目MELL Project解析媒介素养运动中的角色互动 一、日本大众媒介的结构与生态 二、东京大学情报学环与MELL Project 三、实践研究案例:民放联Project之福冈实践 四、讨论与思考 本章附录 第七章 中国内地媒介素养教育:反思、行动、挑战 一、媒介素养的中国背景:从家长制到赋权制 二、对媒介素养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反思 三、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社会运动/行动——以女性主义运动为例 四、讨论与思考 中篇 媒介素养:理论阐释与中国实践 第八章 媒介素养与政治认知:理论关系的实证检验 第九章 媒介素养、人际沟通、媒介参与:功效意识的中介作用 第十章 媒介信息处理及相关因素:中国公众媒介素养基本现状 第十一章 新媒介的受众参与:以视频分享为例 第十二章 媒介素养教育行动:共意建构与实践策略——以复旦大学“媒介素养行动小组”为例 下篇 媒介内容、生产与青少年媒介素养 第十三章 精确新闻的可信度:媒介内容的受众认知 第十四章 国家、市场、专业力量:媒介组织的运作逻辑——以《东方女性周刊》为例 第十五章 市场与文化角逐:作为流行文化的畅销排行榜生产机制 第十六章 彰显自我:电视选秀与新技术时代的青少年媒介参与 第十七章 迷失与超越——Cosplay、青少年亚文化与媒介素养教育 第十八章 认知差距:电视广告健康信息和儿童媒介素养 第十九章 电视广告、拜金主义与农村青少年“美好生活”的理想图景 致谢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然而另一方面,电视娱乐化必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随着传媒商业化而来的“猎艳逐奇、感官轰炸、暴力刺激”等唯收视率为王、迎合受众低俗娱乐情趣的传播目标,将新闻的大众化沦落为庸俗化,将通俗化扭曲为媚俗化,使得媒介呈现出了更加重视获利产品的生产,而轻视高质量文化传播的行为,由此削弱了媒介的公信力。“第四权力”、“无冕之王”的称呼遭受质疑。受众方面,借用医学术语“麻醉”来说明,麻醉剂是能够解除疼痛的,但是过量的麻醉剂却是能够置人于死地的。长期沉醉在低俗的娱乐节目中,人就如温水中的青蛙般慢慢失去知觉,在“无意识”中长久沉睡。媒介制造的娱乐文化之于公众也是类似的道理。人们在娱乐中麻木了神经,对新闻的感触也只追求哈哈一笑的快感,对于人生的修养和社会文化的发展都是极为有害的。 由此可见,媒介素养的教育就显得异常的重要。通过接受媒介素养教育,人们就有能力对媒介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辨别,从而达到提高正确使用媒介和抵御媒介不良影响的能力。 从现实来说,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对于媒介的认知,公众还是相当的淳朴,仍然有很多人认为媒介是神圣的,尤其是党报、央视等权威媒介,媒介中所刊载与播放的一定都是真的。这种想法与我国长时间形成的媒介公有体制有关,也与我国公众在媒介素养方面的欠缺有关。 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等一系列平民选秀节目的火爆,被称为娱乐界的奇观,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在社会上,另一场“奇观”也伴随而来,即有关超级女声的“毒害争议”也随之展开,纷纷波及和影响其他同类选秀节目。一时间人们对此类选秀节目褒贬不一,有人将它捧上了天堂,也有人将它贬人了地狱。于是,一场以网络为主辩场的全民辩论就此拉开帷幕。 不管怎样,面对关于选秀节目的辩论与争议,使得我们不难从一个侧面看出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据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我国公众的媒介素养欠缺的具体有:第一,公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完善,信息接触不全面;第二,公众的媒介认知欠缺,在心智上对于媒介的定位不健全;第三,公众对于媒介的利用水平低,对于与媒介进行沟通的渠道和方法,对于如何利用媒介发出声音维护自身利益不甚了解;第四,公众的媒介批评水平低,而媒介发展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批评的水平。
ISBN9787505895232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陆晔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