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军事》注重内容的通俗易懂、引用翔实数据、从军事理论、军事形势、中国国防、武器装备和现代战争几方面进行全面论述。
编辑推荐
《大学军事》:只有了解战争才能实现永久的和平。 目录
第一章 军事思想
第一节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特征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成就
第二节 西方近代军事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战争的基本观点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军队学说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战略战术思想
第四节 列宁、斯大林军事理论
一、列宁、斯大林的战争观
二、列宁、斯大林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第五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特征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六节 邓小平军事理论
一、邓小平军事理论的科学含义
二、邓小平军事理论的理论体系
第七节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一、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 军事形势
第一节 东北亚地区军事形势
一、朝鲜半岛问题
二、台湾问题
第二节 东南亚地区军事形势
一、形成地区联合,建立新的安全机制
二、调整军事战略,不断发展军备
三、美加快重返东南亚,扩大与东南亚军事交流
四、东南亚成为世界反恐怖斗争的重要阵地
第三节 中亚地区军事形势
一、大国和各种势力对中亚的争夺愈演愈烈
二、外部安全压力减小,安全形势稳中隐忧
三、地区一体化继续发展,多元安全体制不断加强
四、加强军事建设与战略调整
第四节 南亚地区军事形势
一、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问题长期冲突
二、斯里兰卡内战旷日持久
三、印度和孟加拉国发生领土摩擦
第五节 中东地区军事形势
一、历史背景
二、中东和平进程受阻
三、巴以争端的焦点问题
四、美国纵以抑巴加剧冲突
五、中东和平前景堪忧
第六节 欧洲地区军事形势
一、北约推出联盟战略新概念
二、巴尔干地区爆发科索沃战争,对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冲击
三、欧盟军事一体化进程加快,共同防务建设进入实施阶段
四、在NMD问题上与美国激烈交锋
第七节 美国军事形势
一、调整国防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
二、加强军事同盟,巩固主导地位
三、调整联合作战指导思想,加快新军事革命的进程
四、全球反恐,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第八节 俄罗斯军事形势
一、调整国家军事战略,恢复大国地位
二、顺应国际形势发展,改善国际安全和国家战略环境
三、捍卫反导条约,维持国际战略均衡
四、加快军事改革步伐,推进武装力量建设
五、打击国内恐怖主义势力,寻求和平解决车臣问题
第九节 日本军事形势
一、调整军事战略,配合政治大国目标的实现
二、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彻底摆脱宪法的束缚
三、发展军事力量,迈向军事强国
四、不断向海外派兵,发挥全球性的军事作用
五、参与开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提高战略遏制能力
第十节 印度军事形势
一、全方位加强军备建设,谋求世界大国地位
二、实行全方位务实外交,努力跻身大国行列
第三章 中国国防
第一节 国防政策
一、中国国防的基本目标和职责
二、中国国防建设的基本道路
三、中国军事战略
第二节 国防建设
一、中国武装力量结构
二、中国国防动员
三、中国国防教育
四、中国的国防费
第三节 军队建设
一、人民解放军建设的总目标和总要求
二、人民解放军体制结构
三、人民解放军的教育训练
……
第四章 军事装备
第五章 现代战争 文摘
版权页:
从战争起源上看,战争不是从来就有的。只有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才产生了具有掠夺性质的战争。在原始社会的早期和中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原始人只有团结协作,齐心协力,共同劳动,才能得以生存。原始人劳动产品很少,除了维持自己生活所需之外,没有什么剩余产品供他人占有或掠夺。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自然没有为掠夺财产和奴役他人而进行的战争。氏族、部落之间有时出于报复或争夺女性等,偶尔也会发生冲突,但这不过是基于自我保护的集体自卫行为,是人类社会早期原始平等精神的体现,并没有掠夺和奴役的性质。到了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和人们劳动经验的不断积累,尤其是经过三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以及农业和商业的分离),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剩余产品逐渐增多,私有财产和私有者产生了。私有者一方面出卖剩余产品换取更多的物质资料和货币;另一方面加紧把战俘变为奴隶,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产品。随着私有制的确立,“国家”这种政权形式便应运而生。国家为了维护私有财产和镇压奴隶的反抗以及掠夺更多的奴隶,组建了职业的军队。于是,先前“血族复仇”式的暴力冲突现在已经完全蜕变为战争了。“部落对部落的战争已经开始蜕变为在陆上和海上为攫夺家畜、奴隶和财宝而不断进行的抢劫,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第413页)“以前进行战争,只是为了对侵犯进行报复……现在讲行战争,则纯粹是为了掠夺,战争成为经常的职业了。”(《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第421页)
从战争发展看,战争是随着阶级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发展的。在阶级社会,不仅阶级与阶级之间剑拔弩张,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常常兵戎相见。这些战争之所以发生,就根源于私有制的经济制度,根源于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对于经济和物质利益的贪婪。奴隶主为了掠夺奴隶而发动战争,封建主为了掠夺土地而发动战争,资本家为了掠夺金钱而发动战争。一切战争的社会内容和时代特征,都取决于社会经济基础的内部矛盾,根源于社会经济物质运动之中。
从战争消亡看,消灭战争的最终途径仍然存在于社会经济基础之中。恩格斯说:“只要有利益相互对立、相互冲突和社会不同的阶级存在,阶级之间的战争就不会熄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08页)这就是说,要消灭战争,必须消灭私有制和阶级。革命战争和无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固然是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的重要手段和先决条件,但是战争和政治手段不能代替最终从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化的过程,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私有制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原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最终的办法是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后,还必须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从根本上消灭人们在经济利益上的对立和冲突以及这种对立和冲突借以发生的各种条件。所以,消灭战争的最终途径仍然存在于社会经济基础之中。
(二)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战争的爆发,会破坏社会的财富,摧残人类的生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把暴力看成是“绝对的坏事”时,全面阐述了暴力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暴力是建立和维持一切国家的重要手段。“到目前为止,一切社会形式为了保存自己都需要暴力,甚至有一部分是通过暴力建立的。这种具有组织形式的暴力叫做国家。国家和暴力恰好是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
ISBN | 9787500440123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王小健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