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之"声":新时期中国新闻评论研究 [平装] 7300138640,97873001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时代之"声":新时期中国新闻评论研究》以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评论(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及网络评论)的发展为研究对象,梳理30多年来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评析在重要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上新闻评论的反应与得失,审视不同类型传播媒介评论系统的生成与发展,探究其传播规律、现存问题与未来走势。在具体研究中,以30多年来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为经,以不同类型传播媒介的评论,包括代表性评论体裁,栏目、作家、作品为纬,研究新闻评论在传播理念、内容、体裁,手法等方面的发展与问题:以这一时期重要或影响重大的国际、国内事件中的相关评论为点,以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为面,并以相关新闻报道为参照,研究新闻评论在传播功能,传播策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的变化与局限:力求将新闻断代史研究与新闻体裁史研究相结合,将新闻史研究与新闻理论、新闻实务研究相结合,为当代新闻史研究充实一些新的内容,为新闻实务研究探索一种新的视角,为当前我国新闻评论的实践提供较为具体而系统的借鉴。
编辑推荐
《时代之"声":新时期中国新闻评论研究》是新闻传播学文库之一。
媒体推荐
本书创新之处首先表现在,能够以开拓的勇气和严谨的学风,进行新时中国新闻新评论的研究,既源于实际,又能以高屋建瓴之势,盱衡实际,评点实际,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 其次表现在,能够从浩繁的原始材料中,理出思考的线索,较好地运用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结介、纵向梳理与横向分类结合、资料分析与文本分析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分析与概括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他全的论据翔实,论点正确,富于新意。 再次表现在有学术性而无学究气,在概括文体发展历史轨迹的同时没有受编年史研究框架的限制,在研究小同媒体评沦演变脉络时,没有陷入孤立静止的文体研究的窠臼,在分析代表性评论栏目、作者、作品时没有止于具体的文本分析的层面,而是将对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的研究置于宏观的社会背景、重大的社会变革和不断变化的新闻传播实践中加以考察与分析,他宏观研究与微观解析、史料研究与文本分析有机结合。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方汉奇
作者简介
涂光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际新闻界》副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评论、公共关系,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常务理事,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国家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行业标准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闻评论”第一首席专家等。 先后获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北京市“三八”红旗手,两次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担任课程负责人的“新闻评论”被评为北京市和国家级精品课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代表性著作有《广播电视评论学》、《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合著)、《新闻评论教程》(合著)、《新闻评论》(合著)、《公共关系案例》(主编)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独特的传承:中国新闻评论历史回眸 第一节 中国新闻评论独特的文体源流 第二节 中国新闻评论独特的精神传承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新闻评论特殊的历史背景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监督与推动:社会焦点、热点中的新闻评论 第一节 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与相关评论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新闻评论 第三节 重要新闻事件中的新闻评论 第四节 民主法制建设中的新闻评论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继承与创新:报刊评论的拓展 第一节 公众言论走上媒体:评论专栏的开放与言论空间的放开 第二节 媒体评论寻求突破:评论“回归”新闻与新闻“走进”评论 第三节 言论专版逐步升温:耕耘评论“绿地”与搭建意见“平台”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走自己的路”:广播评论的成熟 第一节 寻求“自己走路”:从口播报刊评论到口播自己的评论 第二节 探索“走自己的路”:从口播评论到音响评论 第三节 让广播回归“说话”:从“为说而写”的评论到“以说为主”的评论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用电视“发言”:电视评论的崛起” 第一节 从《观察与思考》到《焦点访谈》:电视述评类节目的演进 第二节 从《实话实说》到《新闻1+1》: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繁荣 第三节 从《东方时空》到《新闻周刊》:电视主持人评论的生存之路。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互动的空间:网络言论的勃兴 第一节 从《强国论坛》起步到网论坛的兴起 第二节 从论坛到跟帖:热点话题中的网络言论 第三节 从专题到频道:网络言论的深度整合 第四节 从博客到微博客:“客厅”与“社区”中的自由交流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今天与明天:新闻评论的困惑与走向 第一节 在思考与实践中前行——新时期新闻评论的主要变化 第二节 在制约与突破中寻觅——新闻评论的现实困惑 第三节 在调适与创新中发展——新闻评论的未来走向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书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四)张季鸾与《大公报》社评 在以政论为本位的时期,不少报纸专设评论主笔,培养了一批以撰写评论见长的报刊政论作家。继王韬、梁启超、严复、章太炎等人之后,又有邵力子、章士钊、叶楚伧、张季鸾等不下几十位。其中一些人在五四运动后成为各报社评的主笔,张季鸾就是其中之一。 社论的时评化在五四运动后已成大势所趋,但为使社论最终成为新闻评论做出突出贡献的应首推《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在主持《大公报》笔政长达15年的时间内,他将社评的议论对象,更多地锁定于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或社会关注的时政话题,社评中所涉及的新闻报道的时间,也从“近日”、“日前”,逐渐变为“前日”、“昨日”。在分别发表于1937年12月8日的社评《最低调的和战论》和11日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中,报道分别来自“昨日东京电”和“昨天路透电”,足见评论的时效性;议论对象分别是日军攻占南京前最新的军事和政治动向,足见评析对象的重要性。而保证《大公报》社评时效性的重要做法之一,是“看完大样写社评”。他在每晚9点审阅大样、小样和各类电讯,确定社评的依据。有时,在付印前传来值得评论的最新消息,他就更改社评内容,连夜赶写,几乎每晚都要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在他看来,一篇社评之所以要写,之所以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主要由新闻来决定。这种评论观念和评论写作方法,在由“坐而论道”的报刊论说向新闻评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张季鸾所撰写的《大公报》社评注意洞悉时局与事态的本质及趋势。在抗日战争尚未爆发,“西安事变”即将上演之际,发表于1936年11月30日的社评《中国之前途》,对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势做出了准确的预测:虽然“时局紧张与重大”,但“前途光明有必然者”。
ISBN7300138640,978730013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涂光晋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