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族古籍研究60年》内容简介: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多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和睦相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这一点,在少数民族古籍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文字的产生并用于文献记录,是一个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我国不仅民族众多,民族文字及其文献也非常丰富,是世界古文字及其文献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这说明各族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早早进入了文明社会。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地变化和发展壮大,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及其文献也按照自身的规律不断地演变,才形成了今天的这种格局。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及其文献现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编辑推荐
《中国民族古籍研究60年》是中国民族科学发展60年丛书之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民族古籍的整理与研究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国家民族古籍政策与
理论实践
第二节 藏缅语民族
第三节 壮侗语民族
第四节 蒙古语族
第五节 突厥语族
第六节 满一通古斯语族
第七节 回族
第八节 其他_
第三章 20世纪80年代民族古籍的整理与研究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国家民族古籍政策与理论实践
第二节 藏缅语民族
第三节 壮侗语民族
第四节 蒙古语族
第五节 突厥语族
第六节 满一通古斯语族
第七节 回族
第八节 其他
第四章 20世纪90年代民族古籍的整理与研究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国家民族古籍政策与理论实践
第二节 藏缅语民族
第三节 壮侗语民族
第四节 蒙古语族
第五节 突厥语族
第六节 满一通古斯语族
第七节 回族
第八节 其他
第五章 21世纪初民族古籍的整理与研究
第一节 21世纪初国家民族古籍政策与理论实践
第二节 藏缅语民族
第三节 壮侗语民族
第四节 蒙古语族
第五节 突厥语族
第六节 满一通古斯语族
第七节 回族
第八节 其他
大事记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从现有资料来看,当初少数民族在汉字基础上形成各自的文字也各有原因。西夏党项人和白族先民借用汉字的主要动力可能来自学习汉传佛经。历史上这两个民族的民众都曾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其所信仰的佛教来源于汉传佛教,在汉传佛教的西夏化或白族化过程中,本民族文字也应运而生。这两种民族文字现存资料多为佛教文献。
壮族、侗族、布依族、毛南族、京族、水族、瑶族、苗族等,这些民族除长期与汉民族交往外,古籍文化更多的影响可能来自于道教,这些民族的原生宗教或多或少受到了道教文化的影响,或者说有直接信仰道教的现象。如广西田阳县北部壮区信仰的是摩教,其祭师称为“摩公”;南部壮区信仰的是道教,祭师称为“道公”。以上几个民族的文字借用汉字的痕迹非常明显,对汉字的改造不如西夏文那么彻底,从这几个民族的文献资料来看,纯汉字使用率约80%,民族文字的字形也与汉文差异不大,文献内容也充满了道教观念,或者有明显的道经典籍的痕迹。
汉字体系的少数民族文字在社会生活中并不普及,使用范围并不广泛,大多限于祭师和歌手间。汉字体系的少数民族古文字及其文献是建立在汉字基础上的,使用这种文字的人必须是有一定的汉语文基础,掌握了一定的认字量,并能熟练使用汉语文的人,才有条件学习和使用本民族文字。在民间掌握汉字体系的少数民族文字的人,大多在汉文学校读过5年以上的书。在旧时的少数民族地区,如此高学历的人少之又少。由此,社会生活中使用少数民族文字的人,数量非常有限。中国南方汉字体系的少数民族古籍多为宗教典籍和民歌。
其次,中华民族善于学习和吸收先进民族文化的美德同样表现在外来文字体系方面。一些民族借鉴外来文字,或对国外文字进行改造,创制了本民族文字。从现有资料看,借鉴外来文字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及其文献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体系。
阿拉美字母体系的民族文字与文献有:怯卢文及其文献、于阗文及其文献、突厥文及其文献、粟特文及其文献、回鹘文及其文献、蒙古文及其文献、满文及其文献、锡伯文及其文献。其中怯卢文、于阗文、突厥文、粟特文、回鹘文在很早以前就已不再使用,现在懂得这些文字的只有几位专家。
ISBN | 9787811088038 |
---|---|
出版社 |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张公瑾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