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推荐
总序
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
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正在神州大地蓬勃推进,方兴未艾,景况壮观。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
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而这一次的翻译高潮,无论在规模上、范围上,还是在质量水平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是前三次翻译高潮无法比拟的。
这一次翻译高潮的出现,首先是全球信息时代降临的结果。信息爆炸、知识爆炸,同时也就是翻译爆炸。在今日“地球村”,离开翻译谈论知识信息,是不可思议的。
同时,这次翻译高潮的出现又是以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新政,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强国之路为契机的。
世界在前进,中国在前进。在人类高奏和平发展的大乐章里,翻译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旋律。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进军里,翻译必然是一支活跃的先头部队。
翻译,无论是作为文化现象、思想运动,还是作为一项职业、一种知识技能,总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翻译的观念、方法、样式、标准、风格,无不与时俱进。观察一下世界范围和中国国内的翻译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不难得出结论:翻译确实是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富活力、最敏锐的领域之一。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决定j,这次翻译高潮最突出的特点。较之前三次翻译高潮,这一次的翻译高潮信息量更庞大,涵盖面更广泛,题材体裁更丰富多样,操作方式更灵活便捷,技术装备更先进,从业人员更众多,受益者更普遍,理论研究更活跃,人才培训更具规模。从经济学观点看,翻译作为信息产业之一支,现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是历史上空前的。如果说前三次翻译高潮,都是从外文译入中文为主,那么这一次翻译高潮则正在改变中国在翻译上的“入超”地位,介绍中国和了解中国的迫切需要,对中译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认识到翻译对于丰富人类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翻译对于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保证职业生涯顺利成功方面的宝贵价值,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甚至少年人成了翻译的爱好者,他们要求学习翻译、研究翻译,有的立志投身翻译,他们需要高水平的、切合实用的翻译研究及学习读物,使学习和运用外语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作为国内唯一以翻译为特色的国家级出版机构,二十多年来陆续编辑出版数十种翻译理论与技巧类图书,其中若干种已经成为翻译研究或教学领域脍炙人口的必读书,在国内外翻译界赢得了声誉,也使我们深深感受到我们肩负着翻译界老中青三代专家学者、教师、从业人员、学生和广大翻译爱好者多么殷切的期望。
面对着我国又一次兴起的翻译高潮,铭记着翻译事业的崇高使命和我们对翻译界朋友的责任,我们在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的基础上,郑重推出这套“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我们的想法是:加强自主策划,体现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环境下翻译的新任务和新特点,继续及时反映译学研究、文学翻译和翻译教学最新发展趋势,同时更多地关注科技翻译、法律翻译、商务翻译、新闻翻译等领域的实务,加强针对性,提高实用性,外译中与中译外并重。我们寄诚挚的期望于广大读者和作者的大力支持与合作,希望朋友们帮助我们实现初衷,继续有所奉献于我国新时期的翻译事业。
续者谨识 目录
自序
1.译者寻找自己的角色
1.1宣传资料的故事
1.2传达资讯推广观念
1.3外销文化的精华
1.4读者接受的机缘
1.5图像取代文字的交际地位
1.6资讯爆炸信息泛滥
1.7满足新一代文字消费者
1.8译者改变效忠的对象·
1.9作者地位的没落
1.10书刊性质的改变
1.11作者译者关系的重整
1.12对翻译工作的启示
1.13新时代的交际专才
2.明智撰择翻译策略
2.1“翻译”这名堂的文字障
2.2外电的“翻译”
2.3《圣经》的“翻译”
2.4莎剧的“翻译”
2.5广告的“翻译”
2.6原创与模仿的矛盾统
3.奠定本身专业地位
3.1提高自己的译艺水平
3.2翻译的收费原则
3.3文字表达的功力
3.4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
3.5熟悉参考书工具书
3.6敬业乐业做足一百分
3.7努力提高本行业声誉
4.不遗余力满足客户
4.1使用者的观点
4.2挑选译者的准则
4.3价钱
4.4译文质素
4.5表现稳定
…… 文摘
书摘
并不是说《圣经》不可译、不该译,而是说我们要明白,每一次翻译《圣经》,都不过像
写一出《万世巨星》一样,又一次在诠释。《圣经》的钦定编排与表达形式不是神圣不可侵犯
的,《万世巨星》这类诠释创造(该剧的道理可能是另一种宗教了)就是翻译《圣经》的工作,
跟各地的圣经学会异曲同工。如果我们要得到地是救恩、道理,而不是历史考证数据,译印《
圣经》已经是追不上时代的办法。
2.4莎剧的“翻译”
让我们再看看另一个例子: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
在以前研究文学及翻译的学者心目中,莎剧的翻译就是把一本用英文印成剧本,译成一本
用中文印出来的剧本。
如果要评鉴某译文“译得好不好”,大家就拿它来跟原文(某版本)比较,或者再跟另一个
中译本来比较。
很少人提出过以下的事实,作为考虑的因素:
(1)现存的英文版本只能反映出当日(十七世纪初)莎剧在伦敦初演时的小部分实况,历史上并没有最权威性(defini—tive)的原著存在。
(2)把莎剧原封不动翻译出来,必然不是效果理想的演出脚本,要想演出有效果(不论怎样界定),非作相当的改动不可。
(3)译本可能被用来作很不同的用途,例如上演、消闲阅读、外国文学读本、古典文学研究等,使用者有不同的要求,译本只能针对个别需要,满足一部分的期望。
莎剧的中译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启发性的“反面教材”:二十世纪之中,出现过好几百本莎剧中译本,大部分都达不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充分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主要原因是译者只是“为翻译而翻译。”
所谓“为翻译而翻译”,也就是前文所指那种不针对读者背景与翻译任务目的而做的翻译态度,简单说,就是“我们现在要出版某某书中译本,就动手翻吧”。这种态度与方法,不幸今天港台大陆各地依然普遍,翻译教学无形中也在鼓励学生这样做(译出某书的译本——“the”译本,而不是一种某人为某些人作某种用途而制造的译本)。
令人心痛叹息的例子俯拾皆是,文艺作品尤其多,且举曹未风所译莎剧来作说明。
曹未风(1911—1963)由1931年开始翻译莎剧,是中国计划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他于1935年在上海出版了《该撒大将),最后一本是在1958年出版,共译出十五种(莎剧全集共卅七出)。
翻译莎剧是非常巨大又困难的工程,却吸引了二十世纪中国许多显赫的诗人、翻译家、学者、剧作家动手做,包括林纾、田汉、戴望舒、徐志摩、梁实秋、曹禺、卞之琳、朱生豪等四五十人,他们的成绩各有千秋,可是总的来看倒可以下这种的结论——比较成功的译本,显然译者翻译的目标明确,致力传达出莎剧的某一种面貌,译本专门用作某种用途(例如供学术研究、消闲阅读……)。相反,失败的译本要不是雄心勃勃想表达出莎士比亚原剧的全部面貌,就是译者根本没好好想过译本准备拿来作什么作用,自己究竟想介绍莎剧的哪一面。
当然,译者的功力(特别是对原文的理解和中文的表达能力——包括诗才)稍逊,也无法模仿传达英国诗圣莎士比亚的造诣,但是以四十多位译者合共译了二百多出/次而论,成败的主要关键恐怕还是在于上述那个“目的”的问题。
曹未风译莎剧失败,除了译艺欠精之外,还更是因为他像许多译者一样,“为翻译而翻译”,一股冲劲要把大批伟大的外国作品翻译过来,却没有想清楚在翻译的局限之内,只可以做到什么,然后仔细决定制造出可以作什么用途的译本。
以下举曹未风译的《汉姆莱特》为例,说明“为翻译而翻译”的道理。
原文是莎士比亚的名剧《Hamlet》。莎士比亚作品从初演至今三百多年,大受英国及海外观众欢迎,历久不衰,更被英语世界当做文艺作品的巅峰代表、英语的基石。莎剧何以地位如此崇高?照我看,是因为有三方面的成就鲜有人能及:
(1)舞台效果精彩——莎剧上演时是很具吸引力的戏,情节、人物、气氛、情绪等控制,往往处理得出神入化。
(2)文字造诣——莎剧里的诗文不少境界极高,文字的运用既灵活洗练又有独创能力,教人叹为观止。
(3)哲理高超——莎士比亚不时透过剧文探索人生存在的重大问题,发人深省。
谁要翻译莎剧,若想在同一篇译文里传达、表现出以上三方面的非凡成就,是不切实际的。译者技艺不管怎么精湛,也只可以集中一二个特色来表现。这也就是说,译者先要决定——我这次制造的译本是拿来怎样用的——给中国文学批评的学者专家研究?做高中外国文学读本?给普罗大众当奇情小说消闲?拿来做脚本上演?上述每一个目的,都要求非常不同的译法。我不相信有一个译本可以同时作好两个以上举出来的用途(例如既非常适合上演,又非常适合拿到课堂里用)。请看曹未风的译文——
我从前听过他美妙同音乐一样的山盟海誓,而现在却亲眼看见那可贵的充满自信的理性同裂碎了的银铃一样,(全句四十六字)就是它对于美好与善良的行为它也一样照顾同样地给它一件外衣或是一袭袍罩穿起来一样衬身。(全句四十一字)啊!白天晚上,这件事真是希奇透顶!
凭着这些扒手同小偷起誓
由前两段可见曹译本行文松散,语句冗长,由后两段可见,曹译本意象处理失败,考证功夫不足。再加上大量用音译来交代古典人物(“西奈加不会显得太沉闷,普老特斯也不会太轻松”),兼且没有评论注释辅助读者了解,因此既不适合作学术研究(梁实秋、卞之琳的译本考证功夫做得较佳)、又不能演(何文汇的译本“可演”得多)、又不耐读(朱生豪的译本流畅易明得多)、又没有文学价值(卞之琳译本处处找得到上佳的白话诗)。②
那么,这个译本有什么价值、用途?
莎士比亚又去了哪儿?
那么,究竟要怎样翻译,才“对得起”莎士比亚?
我们可以反省一下莎士比亚在历史上的角色。
……
ISBN | 7500105525 |
---|---|
出版社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