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美学思想源流 [平装] 722204243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1564426 类别: 图书 哲学 美学 美学理论
儒、道、佛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也就是说它们是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大背景下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关于儒、道、佛美学思想,学界早已有人研究,而儒道互补、庄禅融通的见解,亦有人论及,但系统地把儒、道、佛美学作比较研究,并阐述三家融汇的综合影响的专著却还少见。本书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系统地论述了儒、道、佛美学思想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内容详细,见解精辟,分析入理,论述严谨,便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美学作参考。
编辑推荐
儒、道、佛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也就是说它们是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大背景下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关于儒、道、佛美学思想,学界早已有人研究,而儒道互补、庄禅融通的见解,亦有人论及,但系统地把儒、道、佛美学作比较研究,并阐述三家融汇的综合影响的专著却还少见。本书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系统地论述了儒、道、佛美学思想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内容详细,见解精辟,分析入理,论述严谨,便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美学作参考。
目录
自序 原序 引言 第一章儒道佛美学思想的历史文化渊源 第一节中华文化的地域差异 一中华文化的产生、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地域文化的差异 三地域文化的交流 第二节中华文化是多种文化思想的融合 一三代文化思想的形成 二诸子百家文化学说思想的大发展 三由“大一统”到多极发展的汉魏六朝文化思想 四唐宋以来文化思想的融合与发展 第三节中华文化与审美意识的民族特色 一人文意识的渗透 二国家民族意识的高扬 三主体意识的强化 四超越意识的升华 第二章儒家美学思想 第一节以“政教”为中心的先秦儒家美学思想 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政教为中心的功利主义美学 二“尽美”与“尽善”——以“善”为主的审美判断 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以“德行”为先的审美标准 第二节孔子的文学思想及其影响 一文学的地位和作用 二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三关于“道统”与“文统” 第三节孟子和荀子美学思想之比较 一审美主体人格的修养 二审美感情的社会属性 三审美判断的主客观标准 第四节《乐记》论“中和之美” 一中和之美的提出 二中和之美的特色 三中和之美的政治作用 第三章道家美学思想 第一节老庄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一“虚无”与“虚静”——审美境界 二“忽恍”与“意致”——审美心理 三“原天地之美”——审美趣味 第二节老庄美学思想中的“有”和“无”的辩证法 一“有无相生”——艺术创作的辩证法 二“课虚无以责有”——从无形到有形的创作过程 三“无声胜有声”——从有形到无形的审美过程 第三节《淮南鸿烈》中的几个美学理论命题 一“有无”和“虚静” 二“神形”与“质文” 三“自然”与“和谐” 第四章佛家美学思想 第一节佛学对我国古代美学的影响 一“神思”和“妙悟” 二“意境”和“境界” 三“现量”和“比量” 第二节从佛学的“六根”“六境”说看艺术“境界”的审美心理 一佛学中的“境界”和王国维的“境界”说 二从“六根”“六境”说看“境界”的主客观条件 三从“六根互用”看“境界”的审美心理功能 第三节从《华严金师子章》看佛教哲学的美学意义 一缘起说——形相的本体 二六相说——形象的构成 三无碍说——形象的直觉 第五章儒道佛美学思想的融合 第一节儒道佛美学思想之比较 一审美观念 二美感经验 三审美趣味 第二节古代美学中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心物感应的审美基础 二情志合一的审美判断 三兴到神会的审美活动 第三节古代审美观念中的时空意识 一文学艺术中的时间意识 二文学艺术中的空间意识 三时空意识与“力量”的显示 第四节意境理论是儒道佛美学思想融合的产物 一意境理论的形成 二意境的主客观因素 三意境的多层次结构 四意境的审美形态 第六章儒道佛美学思想的综合影响 第一节儒道佛思想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一儒学文化思想的影响 二道家文化思想的影响 三佛家文化思想的影响 四刘勰的美学理论建树 第二节释子皎然及其诗论 一皎然其人及其诗论著作 二皎然的诗论 三皎然诗中的禅理禅趣 第三节胡应麟的神韵说 一神韵的构成要素 二神韵的审美形态 三胡应麟神韵说的历史渊源 第四节从儒道互补看金圣叹的《水浒》评点 一儒道互补 二宋江之伪 三任性天真 第五节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文化渊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 二意境理论的总结和发展 三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 后记
文摘
书摘 我国古代文化的发源,从现代考古所获得的资料看来,不仅仅只是黄河流域的三代文化。其实,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以南和沿海的广大地区,在很古的时代,亦已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古代所说的荆楚、百越,包括南方的广大地域和居住在那里的土著居民。虽然,周秦以后,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和长江以南的“荆蛮”各族逐渐融合为汉族,但仍保留有各自地方特色的文化,如楚文化,就是一个很大的文化系统。上述种种现象表明,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这是自然的现象。自然条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以下这些方面: 首先是地理形势的影响,在我国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等各种不同的地理形势。这些不同的地理形势,具有悬殊很大的不同自然条件,使得各地区的人民生活存在极大的差异,形成不同地域人民的不同的生活习惯、心理状态,以至于生理上、个性气质上的差异,从而带来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差异。一般说来,高原地带、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发展水平低下,文化也比较落后;而平原地带,自然条件较好,人们依靠那里的土壤、水利、气候各种有利条件,在远古时期就开始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光辉的古代文化。由于地理形势的复杂,由于错综的山脉纵横割据,形成大大小小不同的地域,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各地域之间甚至是隔绝的,即使有交往也不是经常的、大量的。因此,就容易形成多种部族、多种政治、多种文化形态。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地理形势具有不同的气候,譬如气温的悬殊、空气湿度的差别、雨量的多少、风力的大小我国幅员广阔,气候复杂多样,总的来说,大部分地区属于北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但有的地区四季分明,有的地区四季如春,有的地区长夏无冬,而有的地区则全年无夏。这一切,都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域的生产和生活,也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理、心理素质的形成。大沙漠的荒凉,大草原的肥美,平原上的沃野,江湖泽畔的富饶,这一切,无一不与气候带来的影响有关,而这一切,又无一不直接影响到各地域文化的形成。 最后,我们特别注意到,与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有直接关系的是黄河、长江。这一点是为考古学、历史学,以及文学艺术的大量资料所证明了的。前面我们引用钱穆的大段文字,已从三代文化的形成及其受地域的影响说明这个问题。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一处、一个地区,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看,周口店的北京猿人、云南的元谋猿人,还有其他考古发现的古猿人遗址,都表明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不是一处而是多处,也说明我国古代文化的源头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但是我们从历史学的角度看,根据史料的记载,古代华夏文化的源流,绝大多数产生和发展于长江黄河流域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地带,这也是历史事实。从水利上看,自古以来黄河虽然有“百害”之称,但是黄河的众多的支流,却灌溉了辽阔广大的土地。由于黄河的利和弊的自然条件,在几千年前,就促进了其流域两岸广大地区的农业发展。在以农业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下,最早形成了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时代的文化,以及后来的夏、商、周各代文化。我国古代的社会制度、人伦礼法、生活习俗、审美意识,可以说都与农业文化有关而具有鲜明的特色。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更适宜于农业的发展,其自然条件与黄河流域有差别,因此,发源于长江流域的文化,又具有自己的特色而融汇于华夏文化之中。但是,它的农业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和黄河流域的农业文化之间,具有内在的共同点,这就是我国数千年文化形成多元统一的结构特征。 以上我们简略地谈到我国自然条件给予文化发生发展的影响,它是我国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自然条件,对我国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的形成无疑有重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说这就是决定我国传统文化性质的决定性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应该说是各个时代、各个地域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政治状况以及人们的思想、世界观等等。P9-P11
ISBN7222042431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尺寸32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