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价书)国际体系:历史演进与理论的解读 [平装] 978750353484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国际体系:历史演进与理论的解读》以国际体系和结构作为出发点探讨国际政治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虽是个常见,且很落俗套的研究方法,但笔者以此为切入点的想法是,传统英国学派的国际体系主要是从历史的进程角度来看待国际政治演变发展过程的,体系是继后出现的各种复杂的政治、经济问题的源泉,又是这些问题发展变化的约束物。与这种国际体系观不同的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盛行的科学行为主义学派则以系统论科学方法为依据,以一组变量的密切组合作为国际政治不同体系的基础。所以,在学科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国际体系”概念。 如何理解和区分这两种国际体系的内涵,如何更恰当地定位国际体系这个概念,这是有关国际政治研究的一个本原问题。克拉斯纳说,体系是结构力量和结果之间一种介入性变量。这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它的重要性。
编辑推荐
《国际体系:历史演进与理论的解读》是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刘鸣,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关系理论室主任,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另外,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朝鲜半岛研究中心、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国际关系理论、美国对东亚国家的政策、朝鲜半岛安全及其与周边大国关系。 在17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参与过数个国家和上海市的重点课题和海外项目研究,目前负责的项目有: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朝鲜核问题和中美关系》;福特基金会项目《朝鲜核危机与中美韩合作》。曾在美、日、韩国参加过几十个国际学术会议,还在美、韩、加等国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0多篇英文论文,其中包括进入国际社会科学引用索引目录(SSCI)的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太平洋事务》和韩国国防研究院的《韩国国防分析》杂志。 1997年在上海《学术季刊》上发表的《塞耶姆·布朗的学术思想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困境》获得过上海市优秀论文三等奖,2002的《大国互动关系中的合作条件与问题》论文再获上海市优秀论文三等奖。发表的有关国际关系理论的文章有20多篇,均刊载在国内的权威和核心期刊杂志上,其中包括《世界历史》、《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国际关系》、《社会科学》、《国际观察》和《世界经济研究》等。曾于1993年、1996年和2000年分别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韩国汉城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过各半年的访问研究。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国际体系定义发展与其他相近概念的厘定 第一节 国际体系定义和概念演变 第二节 国际体系与国际社会的概念比较 第三节 国际体系、国际社会与世界社会的概念比较 第四节 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世界秩序概念比较 第二章 近现代国际体系的来源,上古与中古的国际体系 第一节 希腊城邦体系和古罗马体系 第二节 其他上古国际体系 第三节 中古时代的欧亚、中东、非洲和美洲体系 第四节 中古世纪的欧洲封建国际体系 第三章 中华帝国体系演进简史——汉朝至明朝(上古与中古) 第一节 汉朝帝国 第二节 汉、隋之间的过渡性的分裂体系 第三节 隋、唐帝国 第四节 五代十国与宋帝国 第五节 蒙古帝国——元朝 第六节 明朝帝国 第四章 近代国际体系起源和发展及其经济与政治的互动 第一节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关系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现代国际体系发展的主要内因 第三节 国际体系诞生的其他内因——国家政治、宗教和文化、技术 第四节 国际体系深化发展过程中的经济与政治互动 第五章 有关国际体系结构、进程、运作的西方主要理论 第一节 结构现实主义有关结构的定理 第二节 结构现实主义延伸性思想阐述及与其他新现实主义观点比较 第三节 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缺陷及其批判 第四节 新自由主义对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修正和重建 第五节 建构主义对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修正和重建 第六章 对结构现实主义中结构理论的修正和再定位 第一节 观点的归纳与概念的认识 第二节 应该如何认知体系结构的概念 第三节 新结构的内涵与特征 第四节 派生结构与互动层次和原结构的关系 第七章 历史上的帝国体系类别与结构 第一节 帝国的基本定义 第二节 帝国的类型、起源与文化认同 第三节 帝国体系的结构特征 第四节 帝国互动的经济动力和内部经济功能 第八章 国际体系中的均势机制及其理论 第一节 均势的形成及其进攻性和防御性性质的争论 第二节 均势的定义、运作与功效 第三节 均势的功效争议与变化 第四节 多极演变与欧洲均势体系起源 第五节 近代欧洲均势体系的几种模式与特征 第六节 冷战期的两极霸权均势 第七节 霸权合作后的新调控机制 第八节 冷战后美国单一霸权均势 第九章 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地位及其互动 第一节 国家在传统领域的地位与权力 第二节 跨国公司的发展对国家的权力、作用和地位的影响 第三节 国际组织的发展对国家的权力、作用和地位的影响 第十章 国际体系中的大国的利益与权力要素及关系 第一节 基本的概念和争论 第二节 大国利益的范围 第三节 国家利益的等级性 第四节 确定实现国家利益手段和策略的因素 第五节 大国国家利益排他性与适调性 第六节 大国权力起源与定义 第七节 强权与权力的运用 第八节 权力运用与国家利益 第十一章 国际体系转型:长波理论、新思路定位和转换 第一节 对吉尔平国际体系转型三种形态理论的再评估 第二节 对吉尔平国际体系转型循环论的评析 第三节 国际体系变更的经济因素与周期理论 第四节 国际体系变更的长波理论评估 第五节 对国际体系转型规律重新认识的思路 第六节 霸权和战争在未来国际体系转型中的作用评价 第十二章 未来体系转型要素评估和转型的几种前景 第一节 美国霸权的结构性问题、持续的因素和中国的实力评估 第二节 国际力量结构现状与走势 第三节 未来体系结构的几种变局 第四节 中国的定位与战略选择 参考书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当公元前500年希腊正处于古典时代的起始和兴盛阶段,当雅典打败了世界上最大的帝国——波斯,在希腊城邦内建立起霸权之时,罗马进入了如早期希腊城市制度的独立城邦的历史阶段。但与希腊城邦中的霸权国家不同的是,罗马征服和统一了整个意大利半岛,建立了一种半殖民地、半自治的统治形式。同亚历山大帝国和亚述帝国一样,罗马帝国这个体系的特征也主要是无止境的征服其他民族和国家,扩张其疆域。当然,罗马的扩张首先起源于与当时帝国对地区霸权的争夺。如罗马共和国和迦太基在当时是两个最强大的国家,双方形成了一种两极竞争格局。迦太基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繁荣的经济,垄断地中海西部的运输贸易,对非洲西北部、西班牙南部、科西嘉、西西里岛西部等地实施统治,这都威胁到近在咫尺的罗马新殖民地的生存和其霸业的发展(1)。为此,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爆发了三次布匿战争。 在前两次战争中,它夺取了迦太基非洲之外的所有殖民地。与此同时,它还实施了东征行动,先后攻占了马其顿、希腊、小亚细亚的帕加马、比西尼亚、西利西亚和米特拉达悌(米特里达提)、叙利亚、北非的埃及和努米底亚部落,希腊城邦曾组织了亚该亚同盟和埃托利亚同盟来抗衡罗马的进犯,但未成功。罗马随后占领了法国(高卢)、英国和日耳曼等地,并在第三次布匿战争中摧毁了迦太基帝国最后的生存之地——迦太基城。大概在公元前146年前后,罗马帝国的势力范围已经大致奠定,虽然当时它在国内政治上仍然是共和国体制。到公元前50年前后,恺撒进一步向法国北部、比利时、日耳曼和不列颠拓展。公元前27年左右,恺撒的继承人屋大维在平定了内乱后建立了正式的帝国。公元98年-117年图拉真执政时代,罗马帝国扩张的疆域达到了空前地步。 罗马占领了这些国家后,把它们改为其辖下的行省,由它任命的总督统治。在这种间接管理制度下,帝国的元首控制总督、军队,各省同罗马的关系就是朝贡(贡物、税款、谷物和奴隶)。
ISBN9787503534843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作者刘鸣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