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合作反恐:超越地缘政治的思考》以“9?11”事件以来国际形势新发展为背景,从理论、各国的政策和实践、国际制度等多方面对反恐斗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在反恐斗争中应强调要根除恐怖主义的土壤,加强国际合作,重视非传统安全威胁,注意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既要善于运用还要超越地缘政治。
编辑推荐
《国际合作反恐:超越地缘政治的思考》国际恐怖主义根源分析,伊拉克与美国的反恐战争,国际合作反恐趋势及对策美国的反恐理念和战略,全球合作治理和国际制度,当代民族主义与恐怖主义。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国际处怖主义和国际合作反恐
第一节 恐怖主义定义分析
第二节 国际恐怖主义的根源
第三节 国际反恐合作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国际形势的新发展
第一节 后“9?11”的发展
第二节 大国关系的调整
第三节 非传统安全威胁凸显
第三章 国际制度发展的再思考
第一节 本质特征和基本问题
第二节 “改制”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全球合作治理和国际制度
第四章 有关国家的理论、政策和实践
第一节 美国
第二节 欧盟
第三节 俄罗斯
第四节 中东国家
第五节 中亚国家
第六节 南亚国家
第七节 东南亚国家
第五章 宗教、民族和文化因素
第一节 宗教
第二节 民族
第三节 文化
第六章 运用和超越地缘政治学
第一节 地缘政治学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节 “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后趋势
第三节 中国和地缘政治学
第四节 超越地缘政治学
第五节 任重而道远
后记
附录
1.主要中文参考文献
2.主要外文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可是,由于缺乏战略眼光和利己的单边主义作祟,美国在反恐斗争中的所作所为除了取得了一些有限的成效外,在很大程度上已使自己陷入了外交和道义上的困境。首先,“我们这一边”的国家越来越少。随着美国的反恐斗争从消灭塔利班到推翻萨达姆的步步深入,布什总统曾经宣布的“我们这一边”的国家却同步出现了不和谐现象,特别是在“倒萨”战争中,美国和欧洲盟国的“不和谐音”变得越来越强烈,除了英国自始至终一直把反恐战争看成是“重中之重”、对美国的所有做法是亦步亦趋外,大西洋两岸的分歧明显增大。美国和欧洲都希望自己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可是,由于双方政治文化传统的不同、国际行动的差异、道德标准的分歧,这就使美国和欧洲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虽然彼此都有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观,可是这并不能阻止欧洲在一定的时候和场合向美国“叫板”。其次,当美国在反恐的名义下变捍卫文明为捍卫一己的利益时,当美国的反恐夹入不那么光彩的私货时,人们普遍就对美国的反恐动机提出了质疑,美国的反恐大计逐渐受到盟国的冷落和怀疑。再次,美国的反恐,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除了炫耀武力和打击现行的国际体系外,对国际事务的建树几乎可以说等于零,并且让世界暴露在核威胁之下。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一大理由就是因为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是,美国却坚持废除研究和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各种限制性国际条约。比如说,禁止核试验条约、控制生物武器大会和控制化学武器大会等。布什政府的强硬派显然是不愿意看到美国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受到任何羁绊,于是就毫不犹豫地向国际社会的这一体系说“不”。这就意味着在今后的国际社会将出现可怕的先例——任何国家都可以援引美国的先例,声称某个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威胁到“我国的利益”,从而对对方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这样一来,国际秩序将陷入真正的“无政府状态”,始作俑者就是美国。第四,“9·11”事件以来的国际安全形势还表明,美国的单边主义正在危及世界各国的利益,多边协商和国际合作才是消除恐怖主义威胁和解决地区冲突的最有效的手段。自从“9·11”事件以来,美国以反恐为理由大幅度提高军费,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努力获取新的军事基地,缔结新的军事同盟。美国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不惜一切手段保持美国的霸权地位,通过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美国明显把“武力和正义”合二为一,这同样给全球安全带来威胁,因为美国无法代表联合国,也无法在所有方面保持霸主地位,其大棒政策只能给国际秩序和国际法律体系带来不稳定的因素。美国的单边主义因为得不到制约而日益张狂,欧盟历来是美国重要的盟友,欧盟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来制衡美国的单边主义,但由于欧盟内部在外交和安全政策方面的不一致,很难以一个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说话,其制衡作用显然有限。美国的单边主义还表现在对待国际法的态度上,美国采取一切手段反对和弱化国际刑事法院,以使美国公民不受该法院的管辖。如今,美国的盟友甚至比潜在的敌人更关心美国的未来走向:美国到底要成为一个专制的霸权主义国家,还是成为一个遵守国际法并倡导国际合作的领导者?
ISBN | 9787800097805 |
---|---|
出版社 | 时事出版社 |
作者 | 杨洁勉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