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情理:艺术的基元 [平装] 978780647036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1568903 类别: 图书 哲学 美学 艺术美学
《志情理:艺术的基元》按探源——征实——发微的顺序全面整理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志”、“情”、“理”三个范畴。首先主要从宏观的哲学的视角切入,描述范畴的历史演变,展示前人的认识所已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然后从艺术批评层面评述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相关观念。诸如“言志”说、“缘情”说等,分析其合理性与局限性:最后落实于发掘古典范畴的丰富内涵,努力会通中西,连结古今,实现创造性的转化,以期确立传统范畴在现代美学理论体系中的应有地位。全书条分缕析,立论切实,新见间出。既充分地占有了史料,又深入地进行了阐发,较好地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编辑推荐
《志情理:艺术的基元》:“志”、“情”、“理”接近于西方所谓的“知”、“情”、“意”,构成主体性的三维。在审美和艺术活动中不可或缺。
作者简介
胡家祥,湖北黄石人,1954年生。“文革”期间经历坎坷,1988年走上高校讲台,曾任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现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已出版专著《心灵结构与文化解析》、《审美学》等。
目录
总序(蔡锺翔陈良运) 导言 上编 志 第一章 “志”范畴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以“心”为本——“志”的字义诸说 第二节 各领千秋——先秦诸子论“志” 第三节 新的突破——柳宗元论“天爵” 第四节 融合会通——宋明理学家认识的深化 第二章 “言志”说述评 第一节 “言志”说的形成与变异 第二节 “言志”说的奠基意义 第三节 “言志”说的历史局限 第三章 “志”范畴的现代阐释 第一节 “志”的涵义 第二节 艺术是“宣志”的园地 第三节 “志”在艺术创造中的制导作用 中编 情 第一章 “情”范畴的历史展开 第一节 “情”的字义转化 第二节 先秦诸子的情感观念 第三节 汉以后情感观念的发展圆圈 第二章 “缘情”说述评 第一节 水到渠成——“缘情”说的提出 第二节 观念变革——“缘情”说的积极意义 第三节 浮华虚弱——“缘情”说的负面效应 第三章 “情”范畴的现代阐释 第一节 “情”的特点与性质 第二节 艺术是表现情感的王国 第三节 “情深而文明” 下编 理 第一章 “理”范畴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初步展开——先秦时期 第二节 继续深化——汉魏至唐 第三节 地位攀升——宋至清初 第二章 审美领域尚“理”倾向的得失 第一节 艺术发展中尚“理”倾向的反复冒出 第二节 尚“理”倾向的存在理由 第三节 尚“理”倾向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 “理”范畴的现代阐释 第一节 “理”的涵义 第二节 “理”在艺术家修养中的基础地位 第三节 “理”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结语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理”与“情”是一对矛盾范畴。历史地看,重“理”与重“情”是社会发展的杠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时代文化风貌的更替。汉民族总体上偏重于道德理性,重“情”倾向间或冲破理性的约束,带来社会面貌的更新。如本书中篇所述,先秦两汉重“理”,结果出现魏晋南北朝的情感奔突;隋唐时期又渐趋理性化,继之以唐末五代的再度钟情;宋明理学禁锢既久,明后期因而形成尚“情”的洪流。这种情况不限于我国,西方中世纪之后出现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持续一段时间后又导致浪漫主义抬头……凡此种种,反映出矛盾方面主导地位相互转化的必然性。 “理”与“情”的矛盾在个体人身上表现得最为集中和突出,而且贯穿于个体的一生。在这里,“情”是人性的自然流露,“理”(特别是伦理之“理”)则代表着社会的文化规约。任情而行似乎是个体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可能流于轻浮;据理而动体现群体的要求,但是生活可能失之古板,显得过于沉重。任情而行似乎保持了自我,但它可能仅仅是感性的自我;据理而动往往只是占有作为社会舞台上某一规定角色的自我,而不幸地丧失内在的真我。毋庸置疑,这种矛盾构成人的社会化生存的内在张力。 清人王珻的看法颇有道理,他说:“理范于同,而情生于独,独之所生固未可强同。”(《王石和文·文情》)除了代表群体性要求和个体性要求的性质上的区别以外,主“理”与主“情”还明显存在心灵活动状态的分野。首先是“理”方而“情”圆。所谓“方”是指确定性、有序性,如同一块磐石,棱角分明;所谓“圆”是指不确定性,无序性,如同一汪水银,随遇变形。其次是“理”直而“情”绵。“理”可以被昭示,范围、界限清晰,但可能抽象而无味;“情”则绵延不断,混茫一片,却显具体而有趣。无怪乎一些言理诗淡乎寡味,袁宏道甚至认为,“人理愈深”而“去趣愈远”(《叙陈正甫会心集》)。
ISBN9787806470367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作者胡家祥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