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磁波述论》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章,从多方面展示电磁波建立的背景及其背后隐藏的学术传统和精神;第二部分,为第2~4章,包括电磁波的传播和传输、电磁波的辐射、电磁波的散射,此部分试图用分散于各种典籍、文献的电磁知识,来简明构建解决信息技术关键问题的电磁知识逻辑体系。
《电磁波述论》可作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学生教材,以及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编辑推荐
《电磁波述论》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盛新庆,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环境试验与观测”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常务编委。2001年度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004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于1991年,1994年,1996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6~1998期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电机和计算机工程系的计算电磁中心作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计算电磁学、目标电磁特性、电磁兼容、微波成像及遥感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了总装目标与环境特性国家代码“中算”电磁仿真软件的开发。著有《计算电磁学要论》一书,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杂志和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30篇。 目录
前言
第1章 电磁波的建立
1.1 物理背景
1.1.1 库仑定律发现以前
1.1.2 库仑定律发现以后
1.2 数学背景
1.2.1 矢量定义
1.2.2 矢量运算
1.2.3 矢量算子
1.3 学术传统
1.4 麦克斯韦方程的建立
1.5 电磁波之预言及验证
1.6 电磁波问题的确定性表述
1.7 电磁波的性质
1.7.1 唯一性定理
1.7.2 等效原理
1.7.3 互易原理
1.8 余论
第2章 电磁波的传播和传输
2.1 电磁波传播
2.1.1 无限大均匀介质中的传播
2.1.2 层状介质中的传播
2.2 波导中的传输
2.2.1 波导传输问题的求解途径
2.2.2 矩形波导中电磁波的传输特性
2.2.3 波导正规模的特性
第3章 电磁波的辐射
3.1 激励源在自由空间中的辐射
3.1.1 自由空间中麦克斯韦方程的解
3.1.2 激励源辐射场的远场近似
3.1.3 辐射条件
3.2 天线
3.2.1 赫兹偶极子
3.2.2 线天线
3.2.3 微带天线
3.2.4 天线阵
第4章 电磁波的散射
4.1 确定性目标的散射
4.1.1 自由空间中目标的散射
4.1.2 层状介质中目标的散射
4.2 随机面的散射
4.2.1 随机面的几何模型
4.2.2 光滑型随机面的散射
4.2.3 微粗糙型随机面的散射
4.2.4 蒙特卡罗方法
4.2.5 随机面散射和辐射的关系
附录A 不同坐标系之间的变换
附录B 矢量恒等式
附录C 积分定理
附录D 各种坐标系下梯度、散度、旋度、拉普拉斯算子表达式
附录E 贝塞尔函数
附录F 勒让德函数
附录G 常见材料的介质参数
索引
后记
《几何原本满文译文跋》读后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电磁知识是麦克斯韦(Maxwell,1831~1879)构建电磁波的基础。麦克斯韦之前,人类就已获得大量电磁知识。这些知识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主要是凭借对自然界直接观察获得,这主要发生在库仑定律发现以前;一类是凭借一定的哲学观念,通过有目的的实验获得,这主要发生在库仑定律发现以后。1.1.1 库仑定律发现以前在库仑定律发现以前,人类获知的电磁现象并不是很多。主要有各类静电、静磁现象、闪电、指南针、磁偏角等.下面将分别列出这些电磁现象在中西方被发现的年代,以示中西方在这一时期对电磁认识的具体进程。
古代中国大概在公元前后百年间发现了摩擦起电及静电吸引现象,后便是各种可摩擦起电材料以及静电火花、爆裂声现象的不断发现和详尽记载,到宋代学者沈括(1031~1095)对闪电熔化金属,而不熔木料的观察,以及明代学者方以智(1611~1671)在其《物理小识》卷二《风雨雷旸类·野火灯塔》中,据雷电击墙杆而出声的细致观察,推测天上闪电和静电火花同类。这些大致便是电学知识在古代中国的发展。至于磁方面,古代中国认识得更早,有文字记载的是公元前3世纪《吕氏春秋·精通篇》:“慈石召铁,或引之也”。后有药物学家用磁石做各种药物实验,到唐代中晚期之前已有称为“司南’的磁性指向器发现,以及宋代学者沈括名著《梦溪笔谈》对指南针制作及磁偏角的阐述。
ISBN | 9787030190994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盛新庆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