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味与味道》的旨趣是寻求以味觉阐释世界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中国哲学在存在论上以味为性,相应于此,在方法论上以味辨物,以味论性,以味论道。味以“合”、“进入”为基本特征,而区别于以“距离”为基本特征的“看”。味渗透于中国思想的各个层面,在生存论上强调以味(感)在世;思想方式上以感思、感情为特征,以象为范畴形态,以立象为通达普遍性的道路,以自证为实证。味、感、象因此成为中国哲学精神失落与重建的重要尺度,也成为审视、反思视觉文化的一个出发点与参照系。
《味与味道》作者以味觉为起点,讨论中国哲学的生成基础,并探讨了“味”活动的存在论意义、结构、在感觉谱系中的地位,以及形下、形上层面所生长出来的丰富意义。考察了20世纪中国哲学“中国化”、“哲学化”的双重努力,并以“味”、“感”、“象”为核心对此问题作了提纲式展望。
编辑推荐
《味与味道》:当代中国哲学丛书。 作者简介
贡华南,1971年2月生,安徽省泗县人,哲学博士,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在《中国哲学史》、《学术月刊》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已出版著作《知识与存在》、《味与味道》两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目录
总序
绪论味道:追寻中国哲学方法论
第一篇味论
第一章从“味”开始
第一节气、味、物
第二节味之质:时、阴阳、形式、本质
第三节心开窍于舌——中国哲学中感觉的秩序
第四节中国哲学中的“看”:看何以没有产生哲学
第二章味物与味道
第一节物与体:物之为物与成物
第二节以事解物与万物一体
第三节味物与感物——进入物的方式
第四节味、感与物自身
第五节道味(道何以有味)
第六节味一道:有味之道的理解与把握
第七节谁解其中味——重味的普遍意义
第二篇感论
第三章感:以心灵味世界
第一节咸:从“味”到“感”
第二节一身皆感焉:诸觉之“感化”及其影响
第三节“看”与沉思
第四节“感”与“感思”
第五节感思、沉思与哲学之思
第四章以味在世:羞与感情
第一节羞与味
第二节移情与感情
第三节感一情
第三篇象论
第五章味与象——味、感的范畴表达
第一节“象”义辨析:从大象到物象、心象
第二节象与形
第三节感与象:从物象到意象、心象
第四节形之上下与象之内外
第五节象与启发
第六章味:普遍性与实证
第一节相与抽象
第二节象与立象
第三节象与幽明之故
第四节实证与他证
第五节自得与自证
第六节“中国科学”与内证
第七章“味”的失落与重建
第一节自然之味的失落与重建
第二节意味的重建及其问题——以金岳霖为例
第三节象、像、相之辩——中西之间
第四节“相”到“象”之辩——儒、释之间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中国正处于一个历史巨变的时代。虽仍困难重重,问题重重,但一个蓬勃向上的中国已经出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希望使人激动与兴奋;困难又使人焦虑与迷惘。在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时刻,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迫切需要智慧的思想——哲学,这是历史对处于命运转折点的当代中国人提出的时代要求。
的确,社会上存在着一股崇尚实利的思潮,在此情势下,似乎没什么比谈论哲学更不合时宜了。但是,每一个伟大的文明背后,都有伟大的哲学存在。哲学是一切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生命的体现,是文明成熟的标志。它是文明人类对自身命运和全人类命运的思考,它指引人类理智地选择自己的道路和趋向的目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没有哲学的民族更是注定不会有远大的前途。王国维讲,哲学是“人类一日存,此学即不能一日亡也”,正是指明了这一点。一个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中国,不能没有,也迫切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处于历史巨变中的中国,需要有自己的哲学家为之深思和前瞻;崛起的中华民族,应该再次给人类提供自己的智慧和思想。我们生活的时代,正由“国际化”向“全球化”发展。我们不仅面临自己的特殊问题,而且也面临人类的共同问题。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看,人类文明正处于一个紧要关头。一方面,现代科技和经济制度第一次向人类展示了永久摆脱贫困的现实可能性;另一方面,人类在其精神生活和价值体系上从未像现在这么不定和迷惘。 后记
这本小书的旨趣在于寻求以味觉来阐释世界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我在《知识与存在》后记中承诺集中考察相对于“知者”的另一存在者的“存在”,真正面对存在,却发现解开原本一体的两者不仅不可能,而且可能离存在越来越远。尤其是,在知识、存在被双重视觉化之当下,耳闻目见的乃是视觉所塑造的重重厚重的帷幕,接受这样的存在总给人异乡的感觉。
视觉性已逐步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核心,视觉正被用作阐释世界的基本方式,从视觉的繁华中转回难免会使人失措。中国思想世界的底色——味与味道——之显露意义何在?意欲何为?何以必要?……问题虽多,但遮不住生生之万象。万象绝非纯粹的形式,而是一个由特定思想所给予的“有味之物”,且在味者之味中到来。这个世界与味者相交融,因而只能在味者的味活动中寻求根源。撇开味者及味的活动诚然可让我们别开生面,但也同时遮蔽了这个有味的世界。
有味觉思想吗?味觉如何思想?这是本书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此作者诉诸“史”的反省,以期提供某些正当性说明。显然,这样做还不足以解决问题,仅仅使问题涌现而已。拿“史”说理于理可能弱了些,于“情”倒说得过去,如本书所论,“情”即开端,即我们的“当初”。我们必须面对“当初”,问问当初何以有其“必”,即味道何以必要?对这个问题的考问是我何以以味与味道来说中国哲学的因缘。
我们还有“当初”,故今日之问尤显得真切。本书所论诚不足道,自忖敞开了一些问题,或仅仅只是问题之一隅而已,尚不知问得是否有意义,希冀时贤正之。 文摘
第一篇 味论
第一章 从“味”开始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一饮一食皆有味,然而饮食者却鲜能“知味”,此为何?按照《中庸》的思路,“鲜能知味”是因为饫食者大多“过”或“不及”:知者、贤者过之,愚者、不肖者不及。所谓“过”大抵是以“超越的”态度将“味”“消解”、“转换”为生命的材料、工具等他者,所谓“不及”大抵是沉溺于饮食,而不回味、不思想。“过”与“不及”尽管有差异,但都是食而不知其味。《中庸》寻求的是饮食而知味。“知味”的办法相应就是消除对饮食的思想超越(“过”)以及沉溺于饮食而不思想(“不及”),就是回到饮食本身,在饮食中让味到来(“回味”)。就对道的理解、把握(即“知道”)而言,则须消除以言、知“过”道,以及沉溺于“身”而“不及道”,从而如饮食知味般“身”入“道”、“道”入“身”,而得以知“道”之“味”。道身相人才能知“道味”,道人身才使道得以“行”,得以“明”,此即破除“过”与“不及”的中庸之法,也即“味一道”。此是“味”之方法论秘密。
今日唤起我们关注“味”的秘密的是“纯粹的看”,一种由视觉开始,达及、贯通心灵的经验方式、思想方式、存在方式。体现、承载这一思想方式的是古希腊以来的欧洲文化传统。“看”对“道”采取的立场、态度是把“道”转换为一种可以看到的(包括肉眼的看与心眼的看)客观存在物,“看者”保持着对“道”的距离性,而不是进入,不是以人承载、呈现。在这一点上,“看”或“过”或“不及”。
ISBN | 9787208080799,720808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贡华南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