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价书)现代小麦栽培科学及其发展展望 [精装] 978753313648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本书介绍了准妈咪孕前应会常识,准妈咪孕期的营养与饮食,准妈咪孕期自我护理,准妈咪、准爸爸温馨胎教,以及如何为分娩做准备。
编辑推荐
《现代小麦栽培科学及其发展展望》是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余松烈,中国工程院院士,作物栽培学专家,中国小麦栽培科学奠基人之一。1921年3月出生于浙江慈溪,1942年毕业于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从事生物统计及田间试验技术、作物栽培学、小麦栽培学与育种学的教学、研究及推广工作60年,在农作物栽培研究方面取得了成就。首创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改变了“大肥大水大播量”常规栽培方法,为我国黄淮海麦区小麦高产开创了新途径,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的“山东省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栽培技术研究”,1986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个人获得山东省委、省政府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重奖及山东省“科教兴鲁先进工作者称号”。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次。先后培养指导了50多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作为主编或副主编完成了《中国小麦学》、《作物栽培学》(全国院校统编教材)、《山东小麦》等10多部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副团长;曾兼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栽培研究委员会委员、小麦学组组长,山东省第六、七、八届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获得过“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和“高等学校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目录
第一章 小麦栽培科学的任务及基本原则 第一节 小麦栽培科学的特点和任务 一、小麦生产的特点 二、小麦栽培科学的任务 三、小麦生产相关子系统 第二节 小麦栽培的基本原则 一、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二、高效利用有限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三、改善品质,高产与优质相兼顾 四、改善环境,维持土地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概述 一、冬小麦传统的高产途径 二、冬小麦精播高产途径 第二节 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 一、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二、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生理基础 三、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生态基础 第三节 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一、培肥地力 二、选用良种 三、培育壮苗 四、创建合理的群体结构 五、预防和消灭病虫及杂草危害 第三章 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及其理论基础 第一节 小麦超高产的限制因素与后期衰老 一、高产阶段影响小麦单产发展的主要矛盾 二、小麦衰老进程与延缓衰老的途径 三、小麦品种衰老类型划分 第二节 调控措施对延缀小麦衰老和提高粒重的影响 一、种植密度对小麦衰老和粒重的影响 二、施肥对小麦衰老和粒重的影响 三、灌溉对小麦旗叶衰老和粒重的影响 第三节 超高产麦田的土壤肥力基础和地力培肥 一、超高产小麦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二、培肥地力的综合技术 第四节 超高产小麦的群体结构和物质生产 一、光合产物的形成、积累及其调节 二、建立合理群体结构 三、超高产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第五节 超高产小麦的需肥特点与合理施肥 一、超高产小麦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和施肥量 二、超高产小麦栽培的氮肥后移技术 第六节 超高产小麦栽培技术规程 一、播前准备和播种 二、田间管理 第四章 冬小麦旱地高产栽培的理论与技术 第一节 旱地高产小麦的土壤基础 一、土壤养分 二、土壤空隙度 三、土壤容重 四、土体厚度与土壤水分 第二节 旱地高产小麦的生育特点 一、分蘖成穗规律 二、旱地高产小麦的产量结构特点 三、群体分蘖高峰期 四、后期绿色面积 五、单叶光合速率及净同化率 六、群体光合速率 七、干物质积累 第三节 旱地高产小麦的吸肥规律与施肥 一、旱地高产小麦的氮、磷、钾吸收量 二、施肥对植株吸氮量的影响 三、旱地小麦吸收氮的来源 四、旱地小麦施氮后的氮素平衡 五、植株吸收的肥料氮在体内的分配 六、施肥对土壤有效氮素含量(AN值)的影响 七、旱地高产小麦施肥 第四节 旱地高产小麦栽培技术 一、选用优良品种 二、精量播种 三、旱地小麦高产栽培的启示 第五章 稻茬小麦高产简化栽培理论与技术 第一节 稻茬小麦生产概况 一、稻茬小麦种植区域及其生态特点 二、稻茬小麦生产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稻茬小麦高产群体建成特点与产量形成规律 一、稻茬小麦高产标型指标 二、稻茬小麦干物质积累动态 三、稻茬小麦产量形成规律 第三节 稻茬小麦高产、简化栽培技术 一、稻茬小麦少(免)耕机条播 二、稻茬小麦播种期及基本苗确定 三、稻茬小麦需肥特点与肥料运筹 四、稻茬小麦需水特性与灌排技术 五、稻茬小麦病虫草害防治 第四节 山东稻茬小麦高产简化栽培的理论与技术 一、稻茬麦田土壤理化特点 二、稻茬小麦生育特点 三、稻茬小麦生态效益分析 四、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第六章 小麦间作套种栽培的理论与技术 第一节 小麦间作套种的基本原理 一、小麦间作套种的地位和作用 二、小麦间作套种的理论基础 三、小麦间作套种的技术原则 第二节 麦粮菜油间作套种 一、概况 二、粮菜油间作套种栽培原理 三、“20锄+40锄”小麦种植新模式及其利用 四、麦粮菜油间套模式发展趋势与机械化栽培 第三节 麦棉两熟栽培的理论与技术 一、国内外麦棉两熟栽培概况 二、麦棉两熟栽培的条件 三、麦棉两熟栽培的特点 四、麦棉两熟高产栽培技术 第四节 麦林(果)间作高产栽培的理论与技术 一、麦林(果)间作的生态学效应 二、麦林(果)间作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三、麦林(果)间作的生理学效应 四、麦林(果)间作的产量和效益分析 第七章 冬小麦深耘断根技术及其应用 第一节 冬小麦深耘断根技术与增产效果 一、不同时期深耘断根的增产效果 二、小麦的深耘断根技术 第二节 深耘断根的增产原理 一、深耘断根对根系的调控 二、深耘断根对地上部分的调控 三、深耘断根对生理生化的调控 四、深耘断根对土壤环境条件的影响 第三节 深耘断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一、深耘断根技术的推广 二、深耘断根技术的应用范围 三、深耘断根的机械化 第四节 其他作物的断根 一、大田作物的断根 二、园艺作物的断根 三、林业生产中的断根 第八章 冬小麦地膜覆盖栽培的理论与技术 第一节 地膜覆盖栽培的研究过程及增产效果 一、地膜覆盖栽培的研究过程 二、冬小麦越冬期苗上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效果 第二节 地膜覆盖栽培的生态、生理效应 一、地膜覆盖对麦田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 二、地膜覆盖栽培的生物学效应 第三节 越冬期苗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及经济效益 一、晚茬麦越冬期苗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二、覆盖栽培技术的经济效益 第四节 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一、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 二、垄盖膜际播种小麦栽培 第九章 小麦栽培科学的发展展望 第一节 我国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目标 一、我国小麦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新世纪小麦生产的发展目标 第二节 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一、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二、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三、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 第三节 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提高小麦品质 一、优质专用小麦与小麦品质的关系 二、影响小麦品质的因素 三、优质专用小麦的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种植 ……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2.光合性能的一般变化规律及其调节 (1)光合面积:光合面积是光合性能诸因素中变化范围最大、最易于调控且与产量相关最为密切的方面。小麦的光合面积由叶、茎、鞘和穗的绿色部分组成,在拔节之前主要是叶片,拔节一挑旗(孕穗)阶段由叶片和叶鞘组成,抽穗之后由叶片、茎鞘和穗器官组成。随着生育期的推延,叶片逐步地衰老枯萎,因而在光合面积中的比重也逐步降低。叶面积大小与光合性能其他四个方面存在复杂的辩证关系,因而与产量的关系也是复杂的,并非是全生育期间的积分值(即光合势)或某一个阶段瞬间数值的大小所能反映的。首先是生育期间的动态分布是否科学,即创建丰产基础框架阶段的光合面积,是否可与产量形成关键阶段维持较长光合势相适宜。其次是光合面积的空间分布,在解决高产麦田生育后期的群体与个体矛盾中,叶片的空间分布状态十分重要,一般坚挺的叶片与茎的夹角较小,易于对早晚弱光的利用和正午强光的躲避,对改善群体内部光照,增加群体容纳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叶面积的调控分为植株自我调节和人为调节两个方面。自我调节是小麦植株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表现,存在以下基本规律:一是植株与环境条件间适应过程的自我调节需要一定的时间,时间越长,自动调节的效果越明显。在基本苗差异较大的播量试验中,通过自我调节的作用,群体总叶面积的差异幅度通常表现为:前期中期后期。二是自我调节的结果总是使具有巨大差别的群体叶面积逐渐趋于稳定,而个体差异趋于扩大,这也主要是对环境适应的表现。三是不同品种间自我调节的能力有一定限度,一般通过增加单株茎数和增加单茎叶面积两种途径来实现。分蘖力和成穗率均较高的品种,在空间和土壤营养不受限制的情况下,单株叶面积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例如山农辐46品种分蘖成穗率较高,1979年在山东农学院试验农场高肥试验田稀播(0.3 3m×0.3 3m)条件下,单株成穗曾高达52穗。分蘖力和成穗率均较小的品种,自动调节的范围较小。’叶面积的人为调节,则是人们利用肥水的施用时期及数量,播种密度、时期,播种方式(如间作、套种),及其断根、划锄或化控等农艺措施,对小麦自我调节能力或节奏的一种补充,使叶面积扩展速度始终按照合理的范围进行扩展。一般在低产条件下,可通过改良土壤、增加肥水、缩小行距、增加播种密度,而实现叶面积扩大。在高产及更高产条件下,往往出现群体叶面积过大,群体中、下层光照、通风等条件恶化,削弱个体进而影响光合性能的其他方面。此阶段人为调节的着眼点主要应放在改变叶片形态的空间分布,通常采用控制氮肥和水的供给时间及供给量,塑造厚而坚挺的叶片,在保证较高叶面积的基础上,改善群体内的光照条件。从动态分布方面,一般按照某个品种单茎绿叶面积的大小及群体最适容纳量,来调控生育前期的单位面积茎数及适宜的叶面积。小麦生长发育的时序性决定了光合面积不可能像多年生植物那样在短时间内达到最大值,因此,小麦生育前期的漏光损失不可避免。为提高单位面积光能利用率,实践中常通过在行间间作、套种低温耐寒且生育期较短的蔬菜类作物加以解决。
ISBN9787533136482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余松烈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