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外报道教程(增订版)》内容简介:历史上因对中国缺乏了解所形成的各种不正确概念、对中国歪曲污蔑所形成的各种成见和偏见,仍有广泛影响。对外报道的任务是提供有关中国的信息,以增进国际上对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中国有许多独特的事情,有古的、也有今的,很难为外国人所正确理解。国外受众不喜欢、不接受被认为是“宣传”的东西。英国友人、名记者格林说:“……我常常惊奇地发现,在其他方面颇有才智的人,对中国的情况却那样缺乏了解。”……“客观报道”不是完全没有立场的报道,而只是不直接表明立场的报道。……西方记者最善于用这种手法。
编辑推荐
《对外报道教程(增订版)》是对外传播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沈苏儒,1919年生,原籍浙江嘉兴。1945年中央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即从事新闻及外文编译出版工作,已五十余年,为受国务院表彰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受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表彰的资深翻译家。历任英文《上海新闻》(The Shanghai News)报社及多语种对外刊物《人民中国》(People's China)编辑、《今日中国》(China Today)(原名《中国建设》China Reconstructs)副总编辑、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The World Bank Resident Mission in china)编译顾问。所著《对外报道业务基础》《对外传播学概要》两书为国内从事对外传播、对外宣传干部的培训教材及高校院系教学用书。所译《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爱泼斯坦著,人民出版社出版,台湾日臻出版社繁体字版书名为《宋庆龄传》)于1994年1月获我国首届国家图书奖。所著《论信达雅求严复翻译理论研究》一书由北京商务印书馆于1998年出版,以纪念严复《天演论》出版一百周年(台湾商务印书馆于21300年出版繁体字版)。曾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现任宋庆龄基金会名誉理事,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顾问。 目录
序(爱泼斯坦)
内容提要
前言 培养大批对外报道专业人才是时代的需要
第一章 对外报道的特性
第二章 对外报道的选材与结构(上)
第三章 对外报道的选材与结构(下)
第四章 对外报道的文辞与表述
第五章 对外报道的组稿与采访
第六章 对外报道的翻译工作和编译关系
第七章 对外报道的图片工作
第八章 对海外华人和华侨的报道工作
结束语 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的对外报道工作者
增录
(一)对外报道三题
(二)怎样写好对外报道
(三)加强地方外宣出版物的“三性”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西方(主要是美国)传播学界花了很大力气去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影响受众的立场、观点和行为,并产生了六七种不同的学说。他们的研究结果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效果是增强受传者(即受众——引用者)的固有观念,而不是改变其固有观念”。但是,“在受传者固有观念的外围还有一个所谓的'可接受范围';只要在这个'可接受范围'以内,传播内容是不会受到回避或抵制的。有时候,受传者还会认为这种传播内容同自己的固有观念非常接近,结果反过来,受传者的观点逐步向传播内容靠拢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大众传播媒介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在短时期内,它对受传者的直接作用是有限的;从长远来看,它的潜移默化作用是巨大的”。∞
前苏联学者也指出,“尽管这些强有力的传播工具相当成功地执行着传播信息的任务,但它们并不能同样成功地形成人们的观点、信念和态度”。“如果一味宣传同听众的立场尖锐地对立的观点,这就不啻是宣传员为自己设置人造的困难和障碍……如果所宣传的立场能够做到同听众的立场差别不大,听众就会由于同化律的作用而把自己的立场和所宣传的立场视为相同的立场。这时,他们就会'打开心扉',很容易接受宣传员的影响了”。
ISBN | 9787508503103 |
---|---|
出版社 | 五洲传播出版社 |
作者 | 沈苏儒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