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与智慧:冯契哲学研究论文集(1996-2005)》收录了《冯契先生的智慧哲学与本体思考:知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智慧的探索—读冯契“智慧说”三篇》、《冯契对金岳霖本体论思想的转进》等论文。
编辑推荐
《知识与智慧:冯契哲学研究论文集(1996-2005)》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智慧的沉思(代序)
冯契先生的智慧哲学与本体思考:知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智慧的探索——读冯契“智慧说”三篇
冯契对金岳霖本体论思想的转进
“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略评冯契先生“智慧说”
冯契先生的哲学研究路向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选择——兼论冯契的人格理念
“天人合一”的现代诠释——冯契先生“智慧说”初论
转识成智——冯契对时代问题的哲学沉思
试论冯契先生的“终极关怀”
感觉经验能否给予客观实在——从洛克到金岳霖和冯契
对智慧探索历程的逻辑概括——论冯契建构的逻辑范畴体系
冯契对休漠问题的解答
认知的界限和求通的智慧——论冯契先生的广义认识论
冯契科学逻辑思想初探
化理论为方法——冯契对中国近代逻辑思想革命的总结和超越
冯契对辩证逻辑研究中两个疑难问题的解决
论辩证思维推理的基本原则——读冯契《逻辑思维的辩证法》札记
向德性伦理回归——解读“化理论为德性”
化理论为德性——论冯契先生的自由价值观
追求自由与善——冯契伦理思想初探
冯契“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说申论
冯契伦理思想探析
冯契美学思想初论
从“认识史”到“智慧说”——20世纪9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趋向
谈冯契对中国传统哲学价值的认识
论冯契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贡献
“前现代”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以冯契为例
冯契对中国哲学现代化的贡献
从“形式化”到“理想形态”——冯契对金岳霖概念论超越的一个侧面
冯友兰“境界说”和冯契“智慧说”的比较研究
附录
ⅰ feng qi’s ameliorism:between relativista and absolutism
ⅱ philosophy:recent trends in china since mao(节选)
ⅲ 冯契传略
ⅳ 冯契哲学思想研究论文存目(1996—2005)
编后记 文摘
版权页:
“体”和“用”这对范畴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很早就提出并一直加以运用和探讨的范畴。魏晋时期的哲学家王弼第一个明确提出这对范畴,并第一个明确提出且为以后多数中国哲学家从不同角度所接受的“体用不二”的思想。这里的“体”的范畴大致相当于西方哲学的“实体”范畴。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在认识过程中,首先面对的是一个感性直观的对象或事物,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逐步把握了这个事物的各种属性、与其他事物之间和其自身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各种功能和样态,包括种种变化状态。这些属性、关系、功能和样态就相当于“用”的范畴,而所谓“体”或实体,指的就是对象全部多样性的内在统一的根据和源泉。从认识论上讲,正是这种根据和源泉构成了把对象的各种理论规定综合为完整体系的根据。也就是说,当我们达到对于“实体”的把握的时候,就是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时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实体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物质认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①与西方哲学中的“实体一属性”范畴相比,中国哲学的“体一用”范畴的特点一是更突出实体的“自己运动”的一面——“用”,这个词本来就含有动态的含义;二是中国哲学历来有强调“体用不二”的传统,认为作用是实体的自己运动,离体别无用,离用别无体。更进一步,哲学家们认识到实体自己的运动就在于它本身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一切实体自己运动的内在原则。
冯契所做的工作,是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重新解释(阐发)中国传统哲学的“体一用”范畴,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哲学的传统对金岳霖的感觉论作进一步的发展。在他看来,对感觉与感觉对象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运用“体一用”范畴。首先,从感觉与感觉器官的关系的角度来看,感觉活动(神)是感觉器官(形)的作用。这就是说,感觉是以感觉器官为实体的,是感觉器官这种物质实体在一定条件下表现的作用,这种作用不能离开感觉器官而独立存在。反过来说,感觉器官之所以为感觉器官,正因为它有感觉活动。这方面,我国南北朝时期哲学家范缜的“形质神用”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由于感觉与感觉器官之间有用之于体的关系,所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同样的感官对同样的对象就有同样的感觉。作为感觉之标准的是正觉,即正常人的正常的感觉;而与正觉相异的错觉、幻觉,也可以用客观的条件,包括主体感官方面的因素,加以解释。如荀子说:“压目而视者,一以为两;掩耳而听者,听漠漠而以为汹汹,执乱其官也。”
ISBN | 9787561744796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杨国荣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