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织行为学》内容简介: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培养在中国已有十余年了。从1991年国内几所大学首批MBA招生不足百人,到现在全国有60多所高等院校拥有MBA专业,这反映了中国高等育管理专业顺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实际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也折射出中国经济、社会和教育所处的一个巨大变革和空刻转型的背景。目前,除了大学里有正式学历教育的MBA专业外,社会上还有以技能培训为主要性的工商管理教育。在中国大地上迅速兴起的MBA教育热潮,总的来看,是因为计划经济体制向市经济体制急速转变引起实用经营型人才需求的激增所产生的,也是中国不断对外开放、经济活动采用更多国际规例、管理教育逐渐国际化的一个缩影。尽管如此,中国现有的MBA规模还远远不能够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编辑推荐
《组织行为学》是21世纪工商管理硕士(MBA)规范教材核心课程之一。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1.1.1 组织的性质
1.1.2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
1.2 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演变
1.2.1 古典组织管理理论——物本管理时代
1.2.2 行为科学的组织管理理论——人本管理时代
1.2.3 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管理理论——能本管理时代
1.2.4 组织行为学的演变及学科特点
1.3 学习组织行为学对管理者的意义
1.3.1 管理者做什么?
1.3.2 组织及组织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讨论题
第2章 个体行为基础
2.1 个性
2.1.1 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2.1.2 个性特质
2.1.3 个性与行为
2.2 态度
2.2.1 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2.2.2 态度与工作投入
2.2.3 态度与组织承诺
2.2.4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2.3 能力
2.3.1 心理能力
2.3.2 体力能力
2.3.3 能力与工作的匹配
2.4 知觉
2.4.1 影响知觉的因素
2.4.2 归因理论
2.4.3 知觉和判断可能出现的误区
2.5 价值观
2.5.1 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
2.5.2 价值观对行为的影响
2.6 组织环境与政策
2.6.1 组织资源及经营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6.2 组织设施和工作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6.3 组织结构与设计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6.4 组织文化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6.5 组织的奖励制度及领导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讨论题
第3章 激励概述
3.1 激励是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之
3.1.1 什么是激励
3.1.2 人类行为的产生
3.1.3 需要、动机与行为
3.1.4 激励过程的基本模式
3.1.5 外在性激励与内在性激励
3.1.6 激励研究对管理的重要性
3.2 工作满意度
3.2.1 什么是工作满意度
3.2.2 工作满意度的测量
3.2.3 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讨论题
第4章 工作激励理论
4.1 内容型激励理论
4.1.1 需要层次理论
4.1.2 ERG理论
4.1.3 双因素理论
……
第5章 群体行为基础
第6章 团队管理
第7章 沟通
第8章 冲突与谈判
第9章 领导
第10章 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
第11章 组织文化
第12章 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90年代初的中国信息匮乏,对外贸易大都通过香港和台湾的贸易公司作中介再转口到欧美等地。在业务活动中,胡伟林结识的几个台湾客商,决定了他今后发展的方向。这些台湾人带来了不少信息,也带来了一些机会。在胡伟林还一无所有的时候,一个台商提出每年出资5万美金作为科研经费,由胡伟林负责对他带来的新产品进行科研和小试,并拿出成熟的工艺路线,再交给他转到某个工厂进行工业化生产或加工。这笔经费对白手起家的胡伟林至关重要。这段时期,胡伟林为台商开发了大量的新产品,也成为他自己日后发展的技术贮备。尽管带领几个人搞技术,赚得了相当一部分钱,但胡伟林对这种小打小闹是不满足的。1992年底,胡伟林与台商合资成立了北京贝斯德化工有限公司。台商投资16万美元,胡伟林以技术和租赁的厂房作价,占51%股份。新成立的贝斯德规模很小,在北京近郊租赁了一个已倒闭的小工厂作为生产基地,而所谓生产基地,其实只是一个中试车间。因为没有融资渠道,一切都得靠自己。设备都是附近化工厂淘汰或闲置的旧设备,厂房非常简陋,所有的支出都遵循能省则省的原则。胡伟林深知自己的优势在技术,未来生存发展亦靠技术,他考虑到北大各种化学药品试剂齐全、查找资料文献方便、检测分析设备精良,就在北大校园附近租了几间房成立了研究所,对这个重要的部门,他安排自己的妻子,也毕业于北大化学系的肖雪做所长,全面负责研发工作。胡伟林深知科研对他这个企业的重要。因此,从创办之日起,他就从未停止过对研究所的大量资金投入。他觉得研究所就像这个企业的发动机,带动着企业的前进。如果研究所不出成果则意味着工厂不能运转。一切增收节支、开源节流似乎都是为了维持这个研究中心。
经过一段时间,胡伟林与世界上著名的几家化学试剂公司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试剂公司采购的特点:品质要求极高、数量很少、需求没有稳定性、品种却繁多。他要求供应方具备很高效的研发能力,迅速答复供应的可行性,并在最短的时间里拿出样品让客户确认。但开发出的品种有时可能每年仅购买一次,甚至就买这一回。也正因为这种特点,与试剂公司的合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干年后,胡伟林总结这一时期的工作时说道,与试剂公司的合作有两点好处,一是产品附加值极高,能带给企业高额利润;二是锻炼出了一支技术开发能力极强的队伍,积累了大量研发经验和成果,为今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就这样,贝斯德用最土最廉价的设备给世界顶级的试剂公司供应了百余种精细化工产品。
辛勤的耕耘加上不坏的运气,贝斯德在创办的头两年中,运转还算顺利,并快速积累了一些资金。就在这时,像中国当时的许许多多的假合资企业一样,台商连本带息很满意地收回了投资。贝斯德从此以后成为一个名义上的外商合资企业,胡伟林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他拿出10%的股份,分送给几个最核心的亲戚和朋友。
ISBN | 9787502141233 |
---|---|
出版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作者 | 时巨涛 |
尺寸 | 16 |